> 首页 > 趣闻 > 正文

带孩子去博物馆,我们该如何参观?

2023-02-11点击数: 编辑:

带孩子去博物馆,我们该如何参观?

家长用心陪伴孩子参观博物馆。这不是要求家长在孩子参观时对每一件展品如数家珍,事无巨细地为孩子讲解,而是希望家长能够像陪孩子做游戏一般,扮演一个孩子的玩伴。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去关注他会感兴趣的展览细节。甚至可以向孩子提问,让孩子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从而激发孩子对展览的兴趣和对展览背后知识的探寻欲。

我希望通过博物馆能够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和阅历。去年的时候我就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参观了。我认为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应该找到孩提视角的喜好,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里,它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以四川省博物馆和成都市博物馆为例,前者侧重于书画、蜀绣,后者侧重成都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其中包括民俗与美食的发展进程。我家孩子第一次去省博物馆才四岁,他除了对蜀绣的那些画面和整个制作过程的演示感兴趣,其他都只是走马观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逐渐也对张大千的画作感兴趣,常常跟我们讨论那些画背后的故事。孩子的视角落在哪里,家长就从哪里开始引导,而不是强加于他的头上,这是基本要素。

本人的孩子已经去过很多的博物馆了,带孩子去的话一定要有侧重地引发讨论,既然孩子进去参观,那么家长就应该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孩子会不停地问你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家长提前做好功课,而不是到了博物馆再去问度娘。当然,现代化博物馆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成都市博物馆为例:开放日期间,除了固定的时间段有工作人员的专业解说,还可以自己从公众号下载解说词,边参观边聆听,非常方便。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提问,适时地启发孩子来进行讨论,看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从哪些角度去思考的,即使不能引起共鸣,但是引导孩子自由表达,一定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脑洞大开。

不要为了逛而逛,让孩子爱上博物馆才是最重要的。逛博物馆一方面是让孩子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养成去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到底逛哪些博物馆应该是孩子说的算,从孩子的兴趣引导,挑他感兴趣的去逛。只有他感兴趣,才会主动观察、发现、探索、思考。如果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就先从父母的兴趣开始逛,慢慢去引导孩子。

现在很多博物馆有志愿者义务讲解,也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定时讲解。或者去之前家长先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提前做个准备。简单给孩子介绍一下,到了之后找服务台了解讲解时间。博物馆是孩子增长知识的好去处。喜欢逛博物馆的孩子,注定知识面更宽广。

如何“逛好”博物馆|博物馆科普系列:初识博物馆

对于常年独自出行又热爱历史与古物的我, 博物馆 绝对是必去的旅行地,基本每去一个省会城市,都会去当地博物馆看看

这几年渐渐也去了很多博物馆,也逐渐从纯粹的“外行看热闹”到慢慢摸索出一些简单的门道

近些年,博物馆的宣传渐渐多了,大众对博物馆热情也渐渐高涨,尤其周末带孩子逛博物馆,成为很多父母的选择,很多热门博物馆预约也非常火热,需要熬夜抢票,例如国博、陕博,湖博等

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逛博物馆的确都是走马观花,毕竟术业有专攻,理解各种展品的历史和价值的确比较困难

现在基本所有的博物馆,都会有 语音讲解服务 ,人工或者租赁讲解器,的确会有所帮助,但我自己也用过,直观感受是, 很多讲解都是点状的 ,只会告诉你当前展品的相关知识,但缺少相互之间的 关联关系

而点状的知识,总是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很可能逛三个小时,听三个小时下来,似乎知道了很多,但却无法完整叙述,别人问起看到了些什么,也说不上来,过段时间就都忘了,下一次逛新的博物馆,还是从零开始

其实各大博物馆的整体 展览架构都是类似的 ,虽然不同地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调整和突出重点,但核心的构成基本是相同的,而只要知道了基本的结构,每一家博物馆80%的部分其实就囊括了,不同的只是在这些架构上,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而明白了基本架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带着这个框架去逛博物馆, 馆内的展品的介绍和文字说明,就可以对号入座 ,放在框架的固定位置上,等一圈逛下来,一个装满了丰富藏品的架子也就搭成了

这样不管是对于自己的理解,记忆,感知,还是对外的记录,复述,都有很好的帮助

等去过的博物馆越来越多,这样沉甸甸的架子也越来越多,各个博物馆形成的架子之间也会有串联,在某些瞬间,会突然有一些新的领悟,达到了 融会贯通 的境界,这就更上一个台阶了

归纳总结 ,永远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方法

为了督促自己将这些年逛博物馆的所感所得记录下来,也希望给一些喜欢了解文化和传承的朋友一些借鉴和参考,打算写一个“逛博物馆”系列,先从大框架说起,再介绍一些特色的展出

非专业人士,只是业余爱好,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共同交流

<博物馆的分类>

<综合类博物馆内的展厅分类>

<怎么快速搭建参观博物馆的框架>

<展厅内部怎么看>

<典型博物馆案例讲解>

<参观小贴士>

先抛个问题:中国有多少博物馆?

确切的数字其实很难回答,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超过5000家 ,其中国家评定的一级博物就有204家

这个数字是不是超出了日常的想象~~

在一般的认知内,一个城市可能也就两三个有名的博物馆,但实际上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是很多的,有一些因为偏专业较小众,所以不是很出名

分类上来看,目前中国的博物馆一般可以分成以下 四类 :

社会历史类、文化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综合类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是以 研究和反映社会历史 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的主题都是围绕历史两个字,只是着眼点不同,像中国历史博物馆,涉及的历史范围就大一些,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只涉及半坡遗址的历史,围绕一处距今大约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来展开陈列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主题,例如故宫博物院、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等等

这一类博物馆更多的是 从艺术的角度 去展览,着重体现展品的艺术价值,比如同样一尊四羊方尊,在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但在艺术类博物馆,更多的则是分析起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美学价值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涵盖也很广, 主旨在科普,从更加专业和科学的角度 ,展示一些特定主题,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科技馆都在范围内,同时这类博物馆也是带孩子参观的很好的选择,寓教于乐

是兼具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双重性质的博物馆,我们常提到的 知名度较高 的博物馆很多属于综合类博物馆

例如: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等,各大省博都属于综合类博物馆,最为大众周知,并且人气最旺的,通常也都是综合类博物馆

前三类博物馆的专业性都相对较强,着眼点较小,比较小众,比较难从通用的角度去介绍,在这个系列后期,可能会挑几个我自己去过比较喜欢的博物馆介绍一下,这一篇,我们就着重说说:综合类博物馆

综合类博物馆内展厅一般分两类: 基本陈列和临时特展

基本陈列就是博物馆内 长期的展览 ,一般很少变动,除非有大的调整,可能会封闭一段时间,更新陈列和展品

临时特展则是 临时的展出 ,一般持续时间2,3个月到半年一年不等,展品或临时从其他地方借调,或只是短期对公众开放,时间结束之后,就看不到了

基本陈列一般是免费参观,特展一般是收费,当然也有免费的

由于特展主题较多,比较难罗列,这里的展厅主题介绍,就只说 基本陈列 的部分

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基本陈列也多种多样,名字也取得五花八门,但整体来说,以下 三类 基本可以囊括:

1、所在地区的 历史介绍 ,一般会从远古时代一直介绍到近当代;例如:国家博物馆的 “古代中国陈列”

2、所在地区, 有代表性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较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介绍 ,或是围绕某一知名历史事件的介绍,或是围绕某一知名考古事件的介绍;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国馆,湖南博物馆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3、所在地区的 较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是围绕知名人物、政治家、革命家或是艺术家展开的展览;例如:四川博物馆的张大千书画馆;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

知道博物馆展厅的分类之后,我们就抓住了参观 博物馆的核心主线 ,虽然各地博物馆建筑形式不同、内部设计不同、各个展厅名称不同、风格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去逛之前可以简单做一些功课,看看 官网介绍 ,有几个开放展厅,按上面的介绍,区分出哪些是基本陈列,哪些是特展,特展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观;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博物馆 入口都会有展厅分布 ,花几分钟看一下,也能了解大概

对于基本陈列的展厅,按上述三类去区分

第一类:所在地区的历史介绍,基本是所有综合性博物馆都会有的,区别只是展示时间段和方式

第二、三类则要根据不同的博物馆,具体去看

把基本陈列按上述分类之后,通常建议先看 历史介绍 ,一般比较全面,也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要非常专业的背景,很多博物馆历史介绍的展厅也会有好几个,根据 不同的逻辑线 分布,稍做功课之后,能很容易了解之间的关系,参观的时候 排个顺序 ,就不会乱

剩余归入第二、三类的博物馆,通常是针对所在地区某一个特定的亮点的放大和详细介绍,这些展厅会需要一点点专业知识和背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稍微查一些资料

这样分类之后,不管什么样的博物馆,有多少命名五花八门的展厅,都被明明白白妥妥当当地放在既定的框架里,容易理顺,也容易记忆,打下了“逛好”博物馆的基础

展厅的大框架搭好之后,就可以像上面说的,往框架里填丰富的材料了,材料从哪里来呢,当然从展厅内的展品和介绍中来

每一个展厅都有 设计展览的逻辑线 ,绝大部分为 时间线 (例如从远古追溯到近当代),少量是 按主题区分 (例如根据衣食住行的场景分类)

一般根据逻辑线,会分成几个小的部分,最前面会有 前言 ,每个子part,会有 开篇的介绍 ,大概读完每个part的介绍,逻辑线都会很清楚了,大概能明白后面的展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下一步,就到了 展品的部分 ,首先要明确的是,展品展览的目的是什么,展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展品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地说明和佐证文字,而展品的主要价值,一是 艺术价值 ,而是 考古价值

理解了这两点,不难理解,每一part内的展品,也是围绕这一部分的主题展开的,那我们在看到一件展品的时候,只需要想两点:

     1、这件展品是如何证明这段历史中的存在的;

     2、这件展品从艺术角度,是否有较高价值;例如四羊方尊,就是同时具备非常高的上述两个价值,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

当然不是所有的展品,都具备上述两个价值的,或者说,有些展品的价值点并不是特别高,我个人的习惯是,重点看:

    1、能标注出 关键历史进程 的展品,例如刻有铭文的器具;有明显异于同时期其他物品的特征的展品,例如最前面放的湖南博物馆人面铜方鼎的图,同时期以人面为装饰的青铜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2、从 个人审美 角度来看,比较喜欢的展品。这个就纯属个人爱好,不过逛博物馆本来就是个人娱乐,而且仁者见仁,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快乐呀

如果愿意提前做功课的朋友,上官网看看 珍品介绍 ,会更有帮助

如果没时间,就着重看,保护得比较好,陈列在中间的展品,一般价值较高

这一部分,我以 山西博物院 为例,简单说一下,我参观完山西博物院之后的所见所得,整体方法就用上面所介绍的部分,不做其他专业延伸

      山西博物院是全面介绍山西省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

     馆内大小展厅十余间,其中基本陈列12间,详细介绍了山西省的历史发展足迹和灿烂的文明。

     其中七间展厅(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山西省从远古文明一直到明清时期,几百万年间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览选取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特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晋国的前世今生;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鼎盛的佛教;明清时期繁盛的晋商等等。

     除此之外,另外五间展厅(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从木制建筑、精美玉器、珍贵字画、货币发展、陶瓷艺术的角度,展出了三晋大地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让我们体会到这片土地不一样的魅力

    馆内展品丰富,珍宝众多,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进程,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古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鸟尊,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的墓中,距今近3000年,底部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印证了晋国的历史,同时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宗庙祭祀文化;

    鸟尊整体造型像一只伫立回首的凤鸟,凤尾处向下弯成一个象首的形状,与凤的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造型奇特优美,想象丰富

以上,是不是很简单,但又挺清楚的呢?

由于文字形式,可能看着比较正式,口语中可以增加很多趣味性,但整体框架是很清楚的

好啦,这一篇入门篇就先介绍到这里,下一篇,我们详细说说几乎每个博物馆都会有的一类展品:青铜器,包括起源、基本分类等等,欢迎交流

非专业人士,只是业余爱好,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交流,如果喜欢,点赞转发收藏,给点写文的动力也可以~~

1、一般省会城市都会有省博物馆和市博物馆,通常知名的都是省博物馆,注意区分

2、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博物馆全年开放,周一闭馆,开放时间一般9:00~17:00,16:00开始禁止入馆,去旅游准备逛博物馆的朋友要注意预留时间

3、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免费居多,特展一般是收费的;入馆都是实名制,需要携带身份证

最后附上一些比较热门的博物馆的预约方式

国家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官网;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8000人;预约时间:提前1-7天,参观前一天16:00点前停止预约;人气:五颗星

陕西历史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陕西历史博物馆;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9000人;预约时间:基本陈列门票提前14天(含当天),大唐遗宝展和壁画馆门票可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五颗星

南京博物院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南京博物院;预约时间:提前1~20天;人气:四颗星

湖南博物馆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湖南博物馆/湖南博物馆官网;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9000人;预约时间: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四颗星

山西博物院

      预约入口:微信搜索山西博物院;人数限制:每天预约人数为4500人;预约时间:提前3天(含当天);人气:三颗星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