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的事例 有关高考的事例素材
2023-06-28点击数: 编辑:
一、有关浮躁的事例?
现在有的大学生只求通过每科考试,应试心很重,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学到知识。老师说考试不考的内容,一点也不肯多学;开卷考试的课,一点也不肯多听。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平时上课大批学生潜逃,最后一次课划题人满为患。有时候,六十人的课只去了十几人。有时候,有一科最后一次课划题去的人太多,竟然有将近二十个人没有座位了,只能站着,老师不禁自嘲:“看来教务处也知道这个教室的座位足够满足日常需求。”
二、有关质疑的事例?
德国数学家须外卡尔特在研究中,质疑欧几里的《几何原理》中的一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两千多年中,人们一直以为这是天经地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1,科学家对这一定理的真理性更是深信不疑。
但是须外卡尔特的这一质疑推动了数学的一次突变。
德国数学家黎曼从须外卡尔特的思路中得到启发,使非欧集合破土而出。
黎曼指出,欧几里得几何并不是在所有空间都适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三、有关坚强的事例?
霍金:其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四、劳动有关的事例?
农民兄弟双手结满了厚厚老茧,那是岁月的风霜结下的硕果。
五、有关信任的事例?
商鞅“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
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六、有关谦虚的事例?
戴震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梅兰芳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时到一家人家作客。齐白石先到,他布衣布鞋,而其他人全都是西装革履,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久,梅兰芳到了,主人高兴相迎,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看到老师时,就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教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都很惊讶。
梅兰芳不为自己的名气而迷惑双眼。谦卑待人。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徐特立
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爷爷,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已经是湖南有名的教育家了,但是依旧向法国的小朋友学习法语,因此他的法语水平提高很快,这就是谦虚带来的益处.
七、有关韧性的事例?
司马迁经受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八、有关尊师的事例?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九、有关勤奋的反面事例?
前几天读了本书,《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讲述自己《平凡的世界》这一巨著的创作历程,路遥经常是从下午开始写作,写到凌晨,然后早晨上午睡觉,路遥勤奋拼命的进行创作耕耘,终于熬坏了他的身体,使得这一文学巨人在四十二岁的时候就不幸离世,这不可谓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十、与泪有关的事例?
一个深夜,眼泪小偷悄悄来到了一个小镇。夜色中,她背着一个银色的防水布袋,人们都看不见她。只有当她经过一个水洼,而你又恰好低头时,或许能在水洼里瞥见她匆匆而过的倒影。
眼泪小偷有着一头尖刺般的白色短发,和一双灰色的大眼睛。她穿着一条手帕裙,一双丝质小单鞋,这样她走起来便可以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