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创造了什么历史?
2022-05-14点击数: 编辑:
我是爱历史的小姐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乾隆皇帝并没有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篇章。近年来,史学界也对其褒贬不一。但是乾隆皇帝创造的历史记录倒是有以下几个:
1、诗词创作数量历史第一人他爱好诗歌创作,据统计他一人写41863首,但其中有多少枪手帮衬的话就很难查证了,但这确实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记录。
乾隆诗词
2、实际统治帝国年限历史第一人乾隆实际在位时间刻意没有超过他自己尊敬的爷爷康熙。但由于他在位60年,后又作太上皇4年,实际执政63年多。他是中国所有皇帝中实际掌权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3、中国皇帝中最长寿的历史第一人乾隆皇帝活了89岁为历代皇帝长寿之首。我国历朝历代共有君主近500个,其只有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乾隆活到了80岁以上,其他几个都没善终,只有乾隆快乐安康的去见列祖列宗了。
乾隆千叟宴
历史上的乾隆怎么样?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25岁时(1736年)即皇帝位,至84岁时(1795年)禅位,在位时间长达60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至88岁(1799年)正月初三驾崩,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发展,鼓励开荒,扩大种植面积,而且通过人口迁移,开发了边疆地区。乾隆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还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采取了一些恤商政策,金融机构(经营汇兑和存款、信贷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此时高产经济作物大量流入,人口数量暴涨。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如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等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编撰《四库全书》等;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
乾隆帝对写诗作画十分感兴趣,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作诗41863首(也有说是三万九千多首或者是十万首的,但多不可信),可惜乾隆虽然博览群书,但是喜欢卖弄学问,为了韵脚甚至不惜造字,让他的诗生僻难懂,还十分拗口。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作诗如此之多,却没有一首流传下来的原因。
乾隆帝还是一个深情而专一的丈夫。他与孝贤皇后伉俪情深,可谓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皇后去世后,弘历悲痛欲绝,追念终生,写下数百首悼亡之诗,其辞句感情真挚,令人动容。
但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乾隆时期清朝延续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出口货物的种类也多有限制。在西方工业革命进行的时候,使帝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落后;继明朝中叶西方国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情况下落后于西方后,在清朝同期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让中国全面落后西方,盛世之下埋藏着深刻危机,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制造者之一。乾隆年间的文网之密,文祸之多,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顶峰。
乾隆帝浪费奢侈。六下江南花费巨大。原本经过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弘历的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六下江南还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晚年的弘历更是变本加厉,埋下了让清朝从“康乾盛世”极快的转向了“道咸衰世”之后一蹶不振走向灭亡的种子。
乾隆帝对和珅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和珅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在乾隆帝的庇护下,清朝官场贪腐之风日盛。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所以民间流传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