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玩乐 > 正文

中山古镇现有人口2018(中山古镇现有人口2018年)

2023-04-27点击数: 编辑:

一、中山古镇面积?

中山古镇的面积51.97平方公里。

古镇镇位于市境西北边缘,是中山、江门、佛山(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总面积51.97平方公里。

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辖1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户籍人口6.86万人,非户籍人口8.24万人。有宽8米以上公路78.8公里。日供水量12万吨自来水厂1座,110千伏安变电站3座,220千伏安变电站1座。

主要旅游景点有古镇人民广场、古镇灯饰广场、灯饰一条街、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古镇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中山古镇等于新古镇吗?

新古镇是最近才划分的!包括古镇

三、中山古镇哪里凉快?

逍遥谷凉快,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镇南桥银坑。

今年的三伏天特别长,40天!刚刚入伏,中山已经是溽热难耐,稍一动弹,就汗流浃背。好在上天眷顾,中山的五桂山植被茂密,有山有水,幽静自在,炎炎夏日,沿着群山环抱中的乡间小道,深入其中,去寻觅一份难得的清凉静谧。位于山中幽深处的逍遥谷,就是一个不错的避暑清凉所在。

逍遥谷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腹地银坑,青翠连绵的群山环抱,依山面水,飞瀑溪流顺山涧激越而下,高山上雾气缭绕,天气晴好,蔚蓝深远的天空上白云悠悠飘过,驱车几十公里,便能一头扎进大自然,真是难得的福气。

景区内奇峰怪石林立、青松苍劲,山间云雾变化莫测,数十个碧潭飞瀑散落其中,画中游走的意境仙气,怎能不蠢蠢跃动。

逍遥谷内较好地保留着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林木参天,藤萝密布,竹影幽幽。有享天籁之音的“绿荫攀藤”、“纤竹坪”、“天音涧”;泉清石奇的“九莲池”、“滚石峪”;木石奇缘奇景“柘园”和“悬石顽榕”;桂池、白马仙女洞、六姊树及各种奇崖怪石等山林景观,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同时,尽享清凉间,身心得到难得的休闲。

山溪边,找块石头小坐,饱含负离子的山风拂面而过,溪水里自由自在的小鱼,悠然游动,各得其乐。将双脚浸泡在清冽的溪水中,“逝者如斯夫”,将身心融入自然之中,细细体味,忘却几多尘世的劳顿与烦恼。心静过后,出得山来,心情愉悦地做该做的事!

四、中山古镇富有吗?

相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属于富有的,中国的二线城市,灯都,外来人口密集。发展前景不错。

五、中山古镇的历史?

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区56公里,重庆市渝中区96公里,东距綦江区城区 约50公里,南距贵州习水90公里,西距四川泸州市区120公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即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先巴文化”,在支坪王爷庙、罗坝燕坝等遗址留下大批珍贵文物。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置巴郡,设江州县,中山属之。西魏时,更江州县为江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中山仍属之。现镇域有无数汉墓(又称蛮子洞),可证明古镇历史之亘古。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中山古镇可考历史为855年。

清初,江津县属地编为笋溪、杜市、思善三里,中山属笋溪里。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每里分编为四单,全县共编十二单,后又改十二单为十二都,中山属十二都。

1892年张东岩,王元和书刻的大字题刻“三合场”可佐证是由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三个场合并而成。

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城镇乡自治会,江津全县分为16个区,十二都分为嘉乐、嘉升、嘉平三个乡,嘉乐乡治所设三合场,中山属嘉乐乡。

民国十年(1921年)撤都后,改设为13个区,嘉乐乡属12区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全县设15个区,17个乡镇,嘉乐乡属二区(区署驻蔡家岗)。将原6个团划为几个保,几个保设联保办事处,嘉乐乡划分为三合、太和、紫云三个联保办事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联保。全县划为5个区30个乡镇,嘉乐乡更名为三合乡,仍属二区管辖。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二、三两个行政区,5个指导区,共设68个乡镇,三合乡划分为三合、太和、紫云3个乡,仍属二区管辖。

1949年12月江津县划为10个区,三合、太和乡属九区管辖。

1952年,江津县区划变动,原第九区改为第十五区,新增第十六区,区公所设在三合乡所属之龙塘,三合乡、太和乡属十六区管辖。并由三合乡、太和乡划出一部分成立新农乡(乡政府驻团坟岗),三合乡划出一部分区域归新成立的凤仪乡。

1953年民主建政时,太和乡划出六、七、八、九四个村成立常乐乡,仍属第十六区管辖。

1956年合区并乡,十五区与十六区合并,改序号以地名命名为蔡家区,新农乡撤销,原新农乡所辖区域归还三合、太和乡建制,三合、太和乡属蔡家区管辖。

1980年7月常乐公社撤销,常乐公社所辖区的常乐、桐林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入三合公社,飞龙、洪洞、斑竹和永和大队一半划归新成立的头道河公社管辖。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三合公社更名为中山公社,太和公社更名为嘉乐公社。

1983年4月恢复常乐公社,1980年7月所划出区域归还常乐乡建制。

1993年12月调整乡镇建制,中山乡、常乐乡撤销,新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地三合场,辖原中山乡,常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2001年5月乡镇建制再次调整,全市3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镇、嘉乐乡撤销,重新组建中山镇,镇人民政府驻三合场,辖原中山镇、嘉乐乡所属行政区域。

2002年批准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2004年5月建制调整中,原四面山镇所属的高滩村划归中山镇管辖。 同年,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

2005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十大名镇项目”、“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十大乡村旅游项目”之一。

2015年6月5日,中山古镇荣获“ 第三届中国最美小镇”。

六、中山古镇街道介绍?

古镇镇位于中山市西北部。面积47.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9894人(2008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8305人。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东兴东路。珠江磨刀门水道与古镇水于此交汇,G94高速、364省道、268省道过境。

【沿革】1950年属第三区,1957年设古镇乡,1967年改公社,1984年称区,1986年建镇。1996年,面积56.1平方千米,人口6.2万人,辖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七坊、冈东、冈南、沙源、民乐坊、市边、红庙、华光、教昌、北海、麒麟、显龙、曹一、曹二、曹三20个管理区(村)和古镇、海洲、曹步3个居委会。

2000年,辖古镇、海洲、曹步3个居委会和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七坊、冈东、冈南、曹一、曹二、曹三、沙源、民乐、市边、红庙、华光、教昌、北海、麒麟、显龙20个村委会。

七、中山古镇什么出名?

古镇镇是一个大镇、强镇,位于中山市西北部,是中山、江门、佛山三市结合地带,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约23万人(根据中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古镇镇最大的标签应该就是灯饰了,它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灯饰之都”,灯饰产业成为了古镇镇的经济支柱之一。古镇镇以民营经济为主,占了经济总量的95%以上,全镇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牌照超20000家,超过60%的家庭成为了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可以说在古镇上随便抓一个人,都可能开设有自己的公司。

当然这些老板中,很多都是从事灯饰产业,作为古镇镇龙头行业,灯饰产业已经覆盖周边三市十多个镇,形成了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在世界上都有较高的影响力,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古镇镇还有一个重要产业,那就是花卉苗木产业,古镇镇也有“中国花木之乡”“中国盆景小镇”的称号。花卉苗木是古镇镇农业支柱产业,这里是华南地区较大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之一,曾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在古镇镇,人文景观众多,有袁世根故居、十里灯饰街、灯文化博物馆、古镇公园、海洲公园、南方绿博园,还有众多的宗祠、庙宇等等,这些都是古镇的旅游资源。

八、中山古镇特色礼品?

  中山的特产有:神湾菠萝、中山特产杏仁饼、沙溪走地鸡、黄圃腊味、沙溪凉茶、小榄菊花肉、长江脆肉鲩、三乡濑粉、茂生香蕉、九洲基脆肉龙眼等等。中山特色美食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共识。

  神湾菠萝,又叫凤梨,是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特产,神湾背山面海,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特别适宜菠萝的生长。所产神湾菠萝,一般每个重一斤左右,色泽金黄,皮薄肉厚,更难得的是肉细爽脆无渣,甜蜜清香而无酸味,齿颊留香,经久不散。

  中山特产杏仁饼,是一种绿豆饼,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形状而得名,现在经由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沙溪走地鸡,沙溪的三道菜之一。选用的鸡均在2至3斤左右,然后用姜蓉、酱油等调料,吃食时蘸着调料吃,这种鸡皮爽脆肉、入口嫩滑,鸡味特浓,深受当地人和港澳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九、中山古镇豆腐做法?

贵州江口米豆腐两块

辣椒粉适量

香葱适量

大蒜适量

西红柿小半个

盐适量

老抽适量

米豆腐的做法

1.买来两块贵州米豆腐

2.切成小块。

3.放到蒸锅上中火蒸三分钟。

4.做好辣椒汁。(锅中热油,倒入辣椒粉,蒜末,老抽,切碎的西红柿丁。再加少许清水和适量盐等汤汁沸腾加一点醋。关火。撒点葱。)

5.将辣椒汁淋在蒸好的米豆腐上。

6.拌匀就可以吃了。

十、中山古镇凉快吗?

古镇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春季阴雨连绵,雨量不大;夏季炎热,暴雨集中;秋季转凉,雨量稀少;冬季稍冷,偶有霜冻。

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盛吹南风、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一年四季偶有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及冰雹、寒潮、倒春寒、低温阴雨冷害、跨季节干旱等自然灾害。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