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分类?

2022-12-15点击数: 编辑: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分类?

文物的分级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时代分类法:史前文物:旧石器时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物。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

价值分类法:是以文物的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我国文物法规,对文物价值高低的区分,采取两种办法。

其一、对文物史迹,即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纪念遗址或建筑等,依据其价值的高低,分为三级,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二、对文物藏品,如陶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器、书画等等,依其价值高低,也分为三级,即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二、36件中国博物馆国宝图鉴,这些文物你熟悉吗?

36件中国博物馆国宝图鉴,这些文物我熟悉的如下。

一、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是王希孟在北宋宋徽宗年间所作,此画纵51.5公分,横1191.5公分,绢本,墨绿色,无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作品以一幅长卷的方式,描写了山川、湖泊,山岭、坡岸、水际,并且在画中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同时还有捕鱼、舟楫、飞鸟等,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此幅“青绿山水”,以矿物的石青、石绿为色调,使得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明快、富丽,色彩浓烈而灿烂。山岩轮廓用泥金描画,以增添金碧辉煌的效果,故名“金碧山水”。

二、四羊青铜方尊

四羊方尊是殷商后期的一种青铜器,是一种祭祀的工具。今属炭河里遗址,于1938年在湖南宁市县黄材镇月山的“转耳仑”山腰处被发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的整个器身是方形的,颈饰口沿外侈,四羊方尊的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四羊方尊的发现也是一种巧合,湖南省文物管理所的一位专家蔡季襄于195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支行的一间库房里发现了该物体的残片,后经国内文物修复大家张欣如修复,才重新问世。

1956年四羊方尊由省文物管理局转交给省博物馆,1959年国庆节十周年之际,四羊方尊被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展览。四羊方尊是我国十大国宝中的前三甲,曾多次被国外展出,被列为中国古文化的精华。

同时四羊方尊也是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作,被编入小学、中学的课本和众多书籍中。

不熟悉。因为我的工作跟文物距离很远,所以这些文物我都不熟悉。

非常熟悉,平时从事的就是这个工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最喜欢的。

这些文物我对其中一些比较熟悉,从历史书还有别的典籍中听说过

三、上海博物馆有那些文物?

1、“贞v宝券”伍贯钞版

宋、金时期,铜质,纵34.9厘米,横21.7厘米,高2.5厘米。钞版上有表明宝券面值、发行机构、行用地区,日期和伪造处罚等文字。为金代贞v年间印造贞v宝券纸币的模板,传世仅见。

2、郢

春秋战国时期,金质,重62.6克。正面有排列式压印篆文“郢”字,“郢”是指楚国国都,“”原是重量单位,此处为货币标度,楚金钣使用时需切割称其重量。

3、西王赏功

明代,金质,直径5厘米,重38.7克。面文真书直读,背无文。崇祯十六年五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占武昌,称西王,西王赏功钱当铸用于这期间。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皆大钱,为罕见之珍品。

4、红陶袋足h

新石器时代,属于良渚文化。红陶袋足h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器口外侈,中间凹入形成一捏流。短颈,鼓腹,由三个高袋足组成器身,腹侧附一宽环形把手。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5、双龙首璜

东周,战国晚期,长11.8厘米 宽4.3厘米。羊脂白玉,间有褐色浸痕。器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镂雕龙首,龙口微启,唇微卷,露牙环眼,长耳后伏于颈,饰阴刻细线纹。龙身浮雕勾连云纹,下缘透雕龙爪,上部有一个圆孔,可供穿线为佩。此类玉璜为战国时期成组佩玉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博物馆

德鼎、虎簋、交龙纹鼎、四羊首瓿、变形龙纹盆等。

1、德鼎

出产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

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2、虎簋

出产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口径23.3厘米、通高34.7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

此簋的造型和纹饰均十分壮丽,微微隆起的盖部置有莲花形的捉手,优雅美观。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

盖部、颈部、腹部和口部分别装饰连绵的波曲纹和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富有韵律感。在器物的盖和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方座有盖,盖置莲瓣形捉手,并出四道棱脊。兽耳垂珥。兽角耸起。盖顶捉手内饰兽目交连纹,盖、腹及方座饰宽大的波曲纹,颈饰兽目交连纹,圈足饰变形兽体纹。

方座面上四角饰龙纹。全器纹饰粗放,装饰性较强。盖、器各铸一个虎形铭文,当为作器者之氏族徽记。

3、交龙纹鼎

出产于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高37.5cm;口径22.5cm。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4、四羊首瓿

商四羊首瓿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

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5、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西周较晚时期出现的新型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

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博物馆

1、史颂鼎

西周晚期,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

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2、厚}方鼎

西周成王时期,高21.3厘米,口纵13.3厘米,口横17.5厘米,重2.4千克。厚}方鼎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 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受到廉公馈赠的 事迹。

3、双龙首璜

东周,战国晚期,长11.8厘米 宽4.3厘米。羊脂白玉,间有褐色浸痕。器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镂雕龙首,龙口微启,唇微卷,露牙环眼,长耳后伏于颈,饰阴刻细线纹。龙身浮雕勾连云纹,下缘透雕龙爪,上部有一个圆孔,可供穿线为佩。此类玉璜为战国时期成组佩玉之一。

4、玉琮

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高5.6厘米,为阳起石琢制,乳白色隐现淡绿斑纹。 琮面雕出四个角尺形凸块,中部有一条横槽,将凸块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神像。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雕刻一神脸。眼为线刻园圈,下边横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纹和横直线图案。

下节雕刻一兽面。蛋圆形凸面作眼廓,线刻重圈为眼,中间以桥形凸面连接,和一条横凸块作鼻,凸块上也满刻横直线和云纹图案。器表高度抛光,光洁如镜。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5、真书宁州帖

北宋时期,单页、纸本真书,纵32.7厘米,横57.6厘米。真书宁州帖为司马光答复其侄子司马富的手札,叮嘱其辞官归里,侍养尊亲。其书法结体方正,用笔起落利落,并寓隶书笔意,为司马光六十七岁时所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海博物馆

这种综合性大馆,馆藏文物数以百万计。

上博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比较有特色。

以前的老馆长马承源是国内顶级青铜器和简牍专家,马馆长任内收集了很多著名的青铜器。后来因为清华简的非议跳楼自杀了,可惜。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和有代表性的文物有:

青铜重器-----大克鼎

东晋 王献之 《鸭头丸帖卷》

王羲之 《上虞贴》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怀素 《苦笋帖》

上博作为最著名几大省级博物馆,藏品众多,很难一一列举。

满意请采纳,谢谢。

上海博物馆西周晋侯稣钟。

进入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展区,会听到一首循环播放的古曲背景音乐。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就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西周晋侯苏钟所演奏。很难想象,近3000年前的乐器的音准音色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如果到上海博物馆,请一定记得去青铜馆就着《阳关三叠》,听听西周晋侯稣钟的故事。

西周晋侯稣钟由16枚编钟组成,14枚由上海博物馆保存,另外2枚由陕西博物馆保存。这组编钟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钟上刻有355字的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1992年,晋侯墓地8号墓被盗,大量随葬品流往国外,其中14枚流落到了香港。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光裕教授看到后,立刻联系了上海博物馆的马馆长,马馆长当即就买下了这套编钟。但,买是买下了,当时并不能百分百肯定这套钟源自西周,所以也就无法肯定这套钟的价值;因为在此前,我国并没有出土过西周时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

次年,上海博物馆的马馆长邀请了长期主持曲村遗址发掘工作的邹衡来上海博物馆观摩这14枚钟,然后发现,上海的14枚钟与山西的另外2枚钟都有纂刻的铭文,并且这16枚钟的铭文可以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也就确认了上海博物馆的这套编钟是出自晋侯墓地8号墓的。

晋侯稣钟的铭文,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西周时期篆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年间,人们就已经创造出可以在青铜器上刻字的坚硬工具了。所以,晋侯稣钟的出土对中国冶金历史也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