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四大古都?
2023-04-30点击数: 编辑:
河北四大古都?
1邢台
邢台市,古时简称“邢”,河北历史文化名城。
邢台有3500年建城史,600年建都史,是中国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早在五万至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这里经历了四次建国、五次定都。“邢”素有“襄国故都、邢国故地、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誉,商朝君主祖乙曾迁都于此。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明君柴荣、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名相魏征、宋璟,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刘秉忠等历史名人。
邢台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
2邯郸
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两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冀南皮影是邯郸市第一个晋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邯郸十大文化脉系是指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邺城文化(曹魏建安文化)、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也有学者提出了邯郸十三大文化脉系的说法,即在此基础上增加先商文化、运河文化、大名府文化三条脉系。
3正定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截至2010年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历史在正定留下了许多遗迹,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建筑都有遗存。
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来到正定考察后,称赞它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4定州
定州,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深刻影响着景德镇的制瓷工艺。
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
定州文庙,是河北省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定州塔,原名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
河北临漳“出世千佛”首批修复佛造像惊艳亮相
河北临漳“出世千佛”首批修复佛造像惊艳亮相
11月16日,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开馆!全国首座!
陈正 文u图
11月16日,燕赵都市报记者从河北临漳县获悉,全国首座以佛造像为专题展示内容的临漳佛造像博物馆,于当日正式开馆。据介绍,博物馆中展出的200余件佛造像,为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2895件(块)中的一部分,也是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
国内首座佛造像博物馆开馆 200余件精美佛造像面世
临漳古时称“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以“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饮誉中外。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汉晋时佛教在邺城逐渐发展,再到后赵时邺城佛教初盛,至东魏、北齐时邺城佛教大盛。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寺庙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仅邺城有寺庙约四千所,僧尼八万人,邺城成为全国佛教中心。
临漳是文物大县,佛教遗存尤为厚重。2002年,考古发掘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佛寺遗址――北朝皇家寺院佛寺塔基,被评为“二二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2年春节期间,在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遗迹,出土的佛造像数量达2895件(块),数量之多、品相之精美,列居全国第一,为邺城作为中国佛都提供了坚实的佐证。
据了解,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2895件(块)佛造像,绝大多数为汉白玉造像。时间跨度为东魏、北齐时期,也有少数北魏和唐代造像,多数造像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出土后考古队第一道难题就是存放、修复,尤其是彩绘佛造像的修复,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介绍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批文物,弘扬邺城佛教文化,提升邺城文化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临漳县委、县政府兴建了全国首座佛造像专题博物馆――临漳佛造像博物馆。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书写馆名并题词。
该馆位于临漳县县城金凤大街,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文化交流于一体。主体建筑占地8720平方米,高为22.3米,借鉴汉代城墙及城门楼的建设理念,彰显汉代特色,古朴、庄重又富有现代气息。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分别是序厅、第一展厅(佛教东渐,分为汉晋十六国佛教与邺城、北魏佛教与邺城两个单元)、第二展厅(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教,分为东魏迁都和佛教中心东移、全盛的邺城佛教两个单元)、第三展厅(邺城佛教的衰与荣,分为建德法难与邺城佛教的衰落、邺下佛教流派影响深远两个单元),另设有特别展厅和考古发掘与研究体验中心。博物馆展出佛造像200余件,系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巨量发现的一部分。
博物馆主体建筑北侧是游客服务中心,西侧是大型生态停车场、佛像雕塑、景观绿化及步游道、文化回廊等,形成与馆内相呼应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场所。
十分之一的出土佛造像有纪年,考古价值惊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告诉记者,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造像科研价值无与伦比,“十分之一的佛造像有纪年,不仅国内罕见,国际上也少有。今年,国家已经下拨了第二批修复资金,第二批150件佛造像的修复工作已提上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曾这样向数十家媒体介绍:“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多数是背屏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有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中原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佛造像集中出现在一起的原因,何利群博士认为,这或许跟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的文物多数是东魏北齐时期,初步判断它跟北周武帝与唐武宗两次‘灭佛’关系密切,具体是哪次尚无定论”
佛像瘗埋制度是古代佛教的一种制度,佛教徒为了做功德,看到残像就收集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埋在地下,有的还在上面建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表示,“这批佛造像被发现很不规矩,放得很乱。到底是灭佛运动还是瘗埋制度,现在还不能肯定,因为整理出来的佛造像只是根据纪年判断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经过考古专家的整理发现,邺城遗址发掘的佛造像有的手或足部缺失,有的被砸成数块。这些“受伤”的佛造像见证了佛教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推断,邺城遗址出土的佛造像可能源自唐朝唐武宗李炎灭佛,“按照考古学的方法,制造日期最晚的出土文物决定那个遗址的时代。这次发掘发现最晚的佛造像是唐朝的,因此这批佛造像有可能源自唐武宗灭佛。”
如今,首批200余件修复后的精美佛造像安“家”临漳佛造像博物馆,为保护、弘扬、展示邺城佛教文化,推进临漳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临漳“科学跨越、绿色崛起”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