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大理寺少卿是几品官清朝(大理寺少卿是几品官清朝的)

2023-05-14点击数: 编辑:

一、大理寺寺卿几品?

大理寺卿: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二、上卿是几品官?

一品

古代上卿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译文: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三、清朝知府是几品官?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四、清朝总兵是几品官?

四品官

清朝官衔一览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案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府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属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没有未入流)

五、清朝状元是几品官?

新进状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较接近皇帝,升迁的机会比同榜者快。

状元是考完举人,考进仕,然后才是殿试,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状元作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从唐武德五年到清光渚三十一年废止科举,1300多年中共录取状元596位。

扩展资料

中举武状元。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武状元及第者,所授予官职可为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等,职位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从五品,同品级官职还有王府五品典仪、鸟枪护军参领、守御所千总、护军营内管领等。

黄振邦,字守魁,号雪庵居士,清武状元。福建莆田县景德里前厝人。黄振邦自幼酷爱武术,乾隆年间,在县学红泉书院童试第一名。后拜林洪为师,精进有成,由莆田县城考试到京师会试,一路夺魁。乾隆五十六年(1891年)八月,考取武秀才。

清高宗乾隆59年(1794)年恩科武举第一名。是年春经兵部会试,被录取为第一名,为会元。朝廷开科殿试,乾隆皇帝偕文武大臣亲临考场,黄振邦夺得头名状元。乾隆皇帝当即传谕,封他为御前头等侍卫。黄振邦成了皇宫的最高侍卫官。

六、请问司农少卿是个什么官,几品?

少卿是唐朝九寺的副长官(长官叫“卿”),司卫是唐朝九寺卫尉寺的一个“别名”,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日改卫尉为司卫,咸亨元年十二月恢复原名。按照两唐书职官志,司卫少卿官阶从四品上(所有九寺副官都是此阶)。唐朝的卫尉可不是汉朝时掌管禁卫军那个卫尉,唐朝卫尉“掌器械文物,总武库、武器、守宫三署”,相当于掌管兵器和仪仗帐幕的这么个官。司卫少卿就是兵器仪仗库副长官这个官职。

七、武则天时代司礼少卿是几品官?

唐朝时期,[司府寺卿]为从三品。由太府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

中郎在唐朝是将官 正四品下或从四品下

少卿只是武朝(武则天一朝)的官,等同于黄门侍郎,是正四品上

唐代对三品以上官,用“册授”;五品以上官,用“制授”,六品以下官,用“敕授”。唐代文官官阶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虽然唐朝的文官与武官不设正一品,并不是真正的没有。

八、清朝中堂是几品官?

一品大员

        其实中堂一词,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流行,这些人因为在“中枢省”“政事堂”办公,所以被称之为中堂,地位相当于宰相,但是随后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集中权利,取消了中枢省,因此称宰相为中堂的叫法就消失了,此时大学士控制了实权,所以大学士被称之为中堂,到了清朝,继续延续了大学士辅佐君王的局面,

       不过此时的统治者为了削弱中堂的权利,在大学士人数上进行了调整,分别设立了七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共计10余人,这些人分管各部门,平时办公的时候,坐在公堂的正中间,其余辅助官员坐在旁边,

九、清朝左参政是几品官?

在明朝统治时期,经常出现左参政、右参政这种官职。但是清朝入关以后,参政被彻底废除了。参政的品级并不低,属于朝廷的从三品官,而且兼任各个地区的分守道。

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参政制度。清朝入关之后,为何要废除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台依靠参政的身份,过于干涉地方行政事务。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明朝的地方官员制度。明朝建立以后,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管理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明朝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其中,都指挥使负责全省的军务,并不介入各地事务。因此地方行政基本上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省下辖了七八个到10多个府,由于管理面积很大,依靠布政使和按察使根本无法处理。

因此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拥有自己的派出机构,也就是分守道和分巡道。在布政使之下,还有从三品的参政大人。一般来说,一个省只有1位或者2位布政使,参政却没有数量的限制,主要看有多少分守道。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参政兼任各地的分守道,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

道属于监察区,并不是行政区划。例如江苏省下辖的苏松道,就是监察苏州府和松江府。分守道负责监察各地区的官员,但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参政属于从三品的高官,能够穿红色官服。作为布政使司的派出机构,参政基本上相当于副布政使的等级。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人事、民政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巡抚出现之前,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在明朝统治时期,在一个省中,参政的权力能够排入前五名。如果仅仅是分守道,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监察的权力。可是,参政兼任分守道以后,巨大的问题出现了。参政属于布政使的助手,原本就分管一些工作。兼任分守道以后,监察区内的几个知府们非常尴尬。参政算知府的半个上级,上级有什么“建议,”基本上等于命令。

如果知府驳回了参政的建议,那么,在年底官员成绩考核的时候,参政会在布政使面前说什么话,谁都不知道。布政使的考语中,很有可能出现“不称职”的评语。对于下级官员来说,不称职的考语,基本上意味着自己仕途的终结,除非自己关系通天,认识吏部的尚书老爷。

参政兼任分守道以后,各地的知府、知州,基本上成为了参政的下级。依靠参政的权力,加上分守道的监察权,地方官员根本无力对抗。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参政干涉地方行政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明朝统治的后期,曾经发生了知府弹劾参政的事件。参政的干涉地方行政太深,连河道修建也要插手,知府忍无可忍上书进行弹劾。由此可见,参政兼任分守道存在很大的弊端。

清朝入关的初期,曾经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地方官员制度。但时间不长,清朝就发现了参政和知府的矛盾。为了调解监察权和行政区的冲突,清朝保留了分守道、分巡道等官职,但是撤销了参政、参议等官职。失去了参政官职以后,分守道虽然品级高于知府,但是只有监察权,如果干涉了地方行政,知州、知府可以直接顶回去。清朝经过调整地方官员制度,完成了不同官员的相互制约。

例如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巡抚大人高高在上,但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是封疆大吏。巡抚可以压制这两位官员,但是没有权力撤换,因为这一级别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

十、清朝带红帽是几品官?

一,二品,主要指中央的主要官员,和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红色分三种:顶戴上镶有红宝石为正一品(即中堂,大学士)。顶戴上镶有白薇红玛瑙的是正一品的皇亲国戚的。还有步军统领衙门统领和左都御使都是正一品。顶戴上镶有翡翠边纹的红宝石,那是满洲八旗的八位旗主,和在各地的统兵大将,赐封为一品。而在外面各省的巡抚(即抚台),六部九卿都只是正二品。但权利很大,所以有“封疆大吏”之称。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