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的历史和故事 大理古城介绍资料
2023-07-06点击数: 编辑:
一、大理古城故事?
历史上,大理原本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叫南诏,浅浅地追溯一下,一个叫阁罗凤的人便从史书走来,彼时是华夏大地的唐朝,阁罗凤为南诏第五代王,他的王位从公元748年一直延续到公元779年,之所以能坐上王位,是因为其父皮逻阁帮助唐王朝抗击吐蕃有功,后来在唐王朝扶持下上位,并且受唐朝封为云南王,其家族随之彻底控制了滇东地区,现在的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
阁罗凤上位成为第五代王后在大理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在位期间,使南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强大的奴隶主政权,以汉文教贵族子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那时的都城并不是现在的大理古城。
二、大理古城的开发历史?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大理白族州大理市大理镇。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引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主要景点
文献楼
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
五华楼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
南城楼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
北城楼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
西云书院
西云书院位于大理市古城片区城内,大理市第一中学内。书院建于清代,原为杨玉科私人府第。《西云书院》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又是典型的大理古建筑,对研究大理教育史、清末历史、古建园林具有重要的价值。
大理府考试院
大理府考试院位于大理古城博爱路北段东侧,是清代滇西北童生考举的场所。大理府考试院始建于明代,原建筑在大理城内西北角,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迁至现址。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辐射滇西教区的中心教堂。教堂由巴黎外方传教会法人牧师严美璋(中国名)于1927~1932年建盖。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主体建筑为台梁式结构,外面双层皆偷心,顶施彩绘藻井,大门斗拱挑檐歇山顶,二门与教堂相连。堂前为门楼,双层,中间高两头低,采用白族实木结构建筑形式,由狮、象、龙、凤等瑞兽斗拱挑檐。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堂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由传教士韩纯中于1914年(1904年)建盖。当时称“中华基督教礼拜堂”,1956年,更名为“大理基督教合一会”。1980年,又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会”。2004年再次更名为“2004年再次更名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门进入东西两道二门、礼拜堂、祷告室和屋顶的钟楼。教堂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四撇水瓦屋顶,四面墙壁均由石头垒砌而成。200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大理古城教堂故事?
在云南大理古城人民路上有座古老天主教堂,坐落在一条静谧的胡同里,它始建于1927年,已经有92年历史,现在是大理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理天主堂坐东向西,东西长36米,宽13米,总面积470平方米。整体为抬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上下屋檐均用四跳偷心造斗拱挑檐,皆雕瑞兽为饰,檐角饰凤凰起翘,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书影拍摄写作)
教堂从正面看酷似一条遨游的巨龙,昂首摆尾,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即华夏子孙、龙的传人;而从侧面看又像一艘硕大的船,象征天主教如诺亚方舟一样起锚远航,给人类带来希望正义、和平与爱。
大礼堂的礼拜堂部分为七间,东为祭台,祀圣母像;西为门楼,楼顶上建有四角攒尖顶钟楼。大门楼仿白族民居建筑,用多层米字斗拱挑檐,构件雕刻精致。
整座教堂完全使用是木椹结构,环环相扣紧紧相连,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让人惊叹和不可思议。在使用材料上,其立柱大梁主要以上百年的老柏枝树为主,椽子是以赤松为主,雕刻也使用了上等的雕刻材料。(书影拍摄写作)
这座天主堂最大的特点是把白族建筑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特别是在木雕与石雕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准,成为白族的建筑典范。
这座天主堂是由一位意大利修士设计,由罗马教廷、法国、意大利等国天主教会出资,聘请当地白族能工巧匠,历时三年多细致工作才建盖而成。现在成为闻名中外的优美建筑作品,也可以说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品。
整座教堂做工精湛,结构严谨,融合了白族建筑的古朴典雅与西方建筑的庄严与美观,是中西方建筑技艺完美融合的杰作,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也引得世界各地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游览参观。(书影拍摄写作)
四、大理历史故事?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据文献记载,4世纪白族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散布了许多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大理也是个有情怀的城市,在大理各县卷中风物传说都特别多,或许这与大理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一些书籍诸如《大理民间故事精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分卷》、《白族民间故事选》 等皆有介绍。
一、望夫云的故事
望夫云是大理地区流传最广的著名神话。大理府志、县志记载的有若干种,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十余种。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有个女儿,年方十九,聪明、美丽。在绕三灵盛会上,公主结识了玉局峰的年轻猎人,二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不料,南诏王已将公主许配给了大将军,并择定日子要成亲。公主跟猎人逃到玉局峰,他们在岩洞里成了亲,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南诏王找不到公主,便请来海东罗荃寺的法师。为人奸诈的罗荃法师用神灯照见公主和猎人住在玉局峰,就派乌鸦去通报公主,要她快快回宫,不然就用大雪封锁苍山,把她和猎人活活冻死。
公主说生死都要和猎人在一起。于是,罗荃法师让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整个苍山都被雪覆盖了。为了给公主御寒,猎人冒着暴风雪,飞到罗荃寺盗出冬暖夏凉的八宝袈裟。在猎人飞回洱海上空时,罗荃法师追上来,口念咒语,用蒲团把猎人打入海底,变成一只石骡子。
公主每天都站在山头张望,等着猎人回家,终因失望,跳崖而死,化为白云。这朵云在玉局峰顶忽起忽落,好像在向洱海深处探望。每逢望夫云出现,洱海就会飓风大作,吹开海水,现出海里的石骡。后世人把这朵云称为“望夫云”。
二、洱海的传说
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
传说河宫里的七公主向往人间生活,私自来到洱海边与渔民段岸黑成婚。七公主有一面宝镜能照亮海底,她为了渔民能够多打鱼,就把自己的宝镜放入洱海中。宝镜从此变成洱海河,世世代代放着金色的光芒。
五、凤凰古城的历史和故事?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距今已经300多年。 凤凰古城距铜仁凤凰机场27公里,怀化芷江机场57公里,张家界荷花机场280公里;G209国道与S308省道贯穿全境,枝柳铁路穿境而过。凤凰古城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凤凰古城是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
六、临海古城历史介绍和故事?
对于临海,大多数人都是懵逼的。这是啥地方啊?原来他在浙江的东南一角台州市。
古城为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始建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当时的郡守辛景为抵御孙恩为首的农民义军所筑。城市的第二次扩大化的建设时期是在隋唐时代,相传是 尉迟敬德所造。吴越国时期为了请表纳降,就想说拆了所有城市的城防,表示愿意归顺,唯独台州城墙还有防洪的作用故此作罢。
临海古城又经历了千年的修缮工作,更加坚定了城市防御火器作战和兼具防洪排水功能。这座偏安东南一角的城市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城墙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滨东湖,城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人称“江南八达岭”。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都别具一格。
临海古长城
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古城整体保存完好,人们的出行生活都要依赖这个城墙,这就是城市的一部分生活。
临海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 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
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目前所知尚属孤例。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当年的设计者在创建台州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城外的灵江随时会有涨洪水的可能。于是,设计了弧形瓮城增加 了城市的抗水性。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样的瓮城觉得是老天爷给我们留下了的宝贝。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会同台州知府谭纶改造了临海古城墙的结构,将其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策应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大振国威。后来,由于北方长城防务的需要,朝廷特将戚继光、谭纶调到北京委以重任。
戚继光在任蓟镇总兵时,将他在临海修筑城防的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增扩加强上。今存蓟镇、昌镇、宣府、大同、山西等镇的长城,都是按他的规划设计加以改进增筑加强过的。为了满足他改建北方长城的需要,特抽调了曾
七、平古城的历史故事?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西周宣王期间。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清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八、黔阳古城的历史故事?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置黔阳县。新中国成立前, 一直是黔阳县治所在地。1949年县治搬迁安江后,黔城改为乡级镇,1960年改为建制镇。1997年国务院批准原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黔城镇。199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黔城镇与黔城乡合并,设立新的黔城镇。
九、中国门古城的历史故事?
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是自明代永乐十一年始,铜仁府的所在地,建府至今,作为黔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若再追溯至出土于商周时期的牙璋、铜钲时期,更是绵延了3000多年。中南门古城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日益增强,是铜仁的教育基地、文化高地和旅游胜地。
铜仁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期,铜仁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近期出土商周时期的牙璋和铜钲表明,3000年以前,铜仁锦江流域已是一片人烟稠密、文化繁荣的景象。公元前597年,《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国蚡冒“筚路蓝褛,以启山林”, 蚡冒启濮,使这块封闭、落后的蛮荒之地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范畴。公元前280年,《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国大将司马错获取楚国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的黔中郡;公元前277年,《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楚国大将庄蹻入滇过铜。
楚厉王蚡冒启濮,开发铜仁公元686年,隋唐垂拱二年,铜仁五显庙处设县万安县衙,后移至大江坪为长常丰县衙;元代铜岩处发现三尊铜人;公元1283年,元和十年,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公元1413年,明永乐11年,朝廷开中国“改土归流”之先河,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并划归贵州布政使司管辖。铜仁也是开省八府至今唯一保存“市”级建制的地方。
十、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面积?
1.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5°41′26″ ,东经100°9′45″,古城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2.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中心位于北纬26°52′50.43″,东经100°13′27.70″,全城面积达7.27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