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的由来和古今变迁 大理古城的由来和古今变迁作文
2023-07-13点击数: 编辑:
一、天目湖的由来和古今变迁?
1957年,江苏省水利专家在溧阳考察,研究了当地地形。
发现一马平川的沙河两边是延绵不断的碧绿大山,如在沙河的下游,能拦住这些水,用水发电,灌溉田地,旱涝保收,造福民间,应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于是就开始建造了“沙河水库”。199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沙河水库便改成了天目湖,因属天目山余脉,故得名。二、北寺塔得名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北寺塔(又称报恩寺塔),古刹报恩寺乃苏州璀璨之明珠。
它位于苏州古城之北人民路1918号,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
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为报恩寺。
三、韶山名子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韶山这个名字的由来非常久远,早在上古时期,三皇之一的虞舜开始南巡,途经此地时,见层峦叠嶂、山清水秀,便下令在此安营扎寨,欣赏这如画的美景。
当时,虞舜命令乐官演奏韶乐“九成”,不仅让当地百姓心悦神怡,更让百兽为之喝彩,因此留下了“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的记载,后人便将此地称为“韶山”,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之际,韶山几经易手,秦朝大一统之后,秦始皇在此地设立湘南县,韶山从此并入其中,成为湘南县辖区之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等时期未曾改变。
隋朝开皇年间,将韶山从湘南县分出来,并入衡山县;唐朝天宝年间,衡山县更名为湘潭县,韶山区划未有变动,一直延续到宋朝。
元朝建立后,湘潭由县升州,明朝时期,又从州降为县,韶山被划分到湘潭风乡义居里。清朝建立后,韶山位列湘潭县第七都,毛主席出生时(1893年12月26日),就是在湘潭县七都韶山冲上屋场。
新中国成立后,韶山的行政区划迎来了密集的变动,首先是在1949年到1968年,韶山都是湘潭县的一个区,1968年到1980年,韶山先是成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地级行政区,而后又吸纳湘乡县的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又将原属于湘西县的韶山区统一合并,组成了韶山特别行政区。进入90年代,韶山又改成县级市,属于湖南省直接管辖,由湘潭市代管,下辖6个乡2个镇。
四、包公祠名字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开封包公祠是专为纪念我国北宋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包拯,世人尊称为“包公”、“包青天”,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它一生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赢得了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历史先贤。
开封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坐落其中,凝重典雅、气势恢宏,既有北方建筑风格的宏伟壮观,又不乏江南园林的清心雅致。与位于包公东湖的“开封府”遥相辉映,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包公祠内分主展区, 园容风景区 ,功能服务区 。主展区内有大门、 二门 、照壁 、碑亭、 二殿 、大殿 、东西配殿。以文物、 史料典籍 、铜像 、蜡像 、模型 、拓片 、碑刻、 画像等形式全面 、详细的介绍了包公的生平历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园容风景区内假山起伏,瀑布飞泻,玉桥卧波,锦鲤戏水,石雕精美,四季满目翠绿, 月月花香扑鼻 ,处处幽雅宜人。功能服务区内有停车场,商品部,餐厅,多媒体游客中心以及高标准星级旅游厕所等。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为广大海内外游客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其中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其出仕明志诗开宗明义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使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公跃然纸上;包公晚年留下的铁严家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反映出包公嫉恶如仇、清廉传家的高贵品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谓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它正是历代人民爱戴包公的见证。
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顷扬包公和范件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宫污吏比作可恶的乌鸦,既使千百年后,见其碑犹如见二公其人,仍谅惧万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倍受中外游客赞扬.
包公名人故事
包公,名拯,字希仁(999-1062),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需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嗣后,包拯任端州(今肇庆)知郡事,《宋史·包公传》中称其“颇有善政”,三年后得到升迁,后历任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
五、黔灵山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一、黔灵山的由来
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名其山为黔灵山后,这座处于黔中万山丛中的独秀灵山才令人瞩目,前未游历山水、销影遁迹、弘法传道的先贤往哲、骚人墨客、高僧名释、达官贵人不绝于途,很快便使黔灵山成为热闹非凡、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此后,黔灵山旅游胜地之名益发响亮,数百年不衰。
二、黔灵山的变迁
1、隐身边鄙之地,鲜有人知。
黔灵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还只是荆蛮之地,尚未开发。
2、明代踪迹初现。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1414),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才渐为世人所知,陆续有人迈出了探寻的脚步。其中不乏文学家杨慎、旅行家徐霞客等著名人士。
3、建庙赐名,初露锋芒。
虽然有了一些游人探访,但由于太过偏僻荒凉,直到清初此地仍然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取名其山为黔灵山后,这座名山才开始令世人瞩目。
4、旅游资源开发并兴旺发展。
佛教徒是黔灵山景点的开辟者。佛教在唐代从黔北传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响已遍及全黔。黔灵山到明代已开始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尽管黔灵山饱尝动荡,历尽沧桑,但佛教一直是黔灵山的主要活动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国中期,黔灵山仍然是落发僧徒的世界。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这种状况,决定了佛教徒成为黔灵山开发者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成为黔灵山旅游业发展与繁荣的主要力量。
黔灵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被称为“黔南第一山”,它以其山幽林密、湖水清澈而闻名全国;黔灵山自古以来就是贵阳市著名的旅游和朝拜圣地,它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六、云龙湖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徐州云龙湖一名的来历确实与云龙山有关。1959年兴建石狗湖水库时,有一位名叫汤海南的地委老干部,最早建议将正在建设中的石狗湖水库更名为云龙湖水库,他的理由是:云龙山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把石狗湖更名为云龙湖,叫起来更响亮,且山湖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对将来发展风景旅游有利。
他的建议立刻得到当时的市政府领导首肯,于是,云龙湖一名就这样诞生了。
七、灵石名字的由来以及古今的变迁?
灵石县,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赵后魏;秦汉时,先属太原郡,后属河西郡;三国时属魏;晋时属西汉郡;隋初属平周县(今介休县)。
隋开皇十年,文帝杨竖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
八、泰兴仙鹤湾的由得名由来和古今变迁?
仙鹤湾风光带曾是泰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最优美、最深厚的地区。历史上,这一带古建筑成群,如孔庙、奎文阁、来鹤亭、古县衙、遗带亭、广福寺、香花桥、延佑观、腾蛟阁、张氏宗祠等;古遗存丰厚,如笔架山、后乐山、鲲化池、洗钵池、七星池、三妃墩、凤凰天等;私家花园众多,如嘉树园、东园、树园、封园、桐竹园、老鹤巢等。
2003年,仙鹤湾风光带恢复重建,北起鼓楼东路,南止国庆东路,南北长约290米,东西最宽处约110米,呈狭长带状,总用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风光带内景点有:“仙鹤胜迹”牌楼、湖石假山、毛体“江山如此多娇” 石刻、喷雾广场、“百鹤字碑”、隆盛拱桥、古牌楼、奎文阁、鲲化池等。
当前,我市正在推进仙鹤湾风光带南伸北延工程,将大大提升泰兴的文化内涵,彰显泰兴悠久的区域文化风貌,延续泰兴横亘千年的文化脉络,丰富泰兴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九、八公山得名由来古今变迁?
八公山景色秀美,著名景点有珍珠泉、玛瑙泉、瑞泉、碧沙泉、岚秀泉、浣泉、云宾泉、无女泉等二十四泉。据传珍珠泉为我国古代十大泉之一,位于
马山山口,数十股泉水从池底上涌,状如贯珠,阳光下晶莹绚丽。八公山是由大小四十余座山峰叠嶂而成,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八公山
是连接淮南市八公山区与寿县八公山的一段山脉,也是一片风景区,寿县古时叫寿春,与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如淝水之战等连在一起。八公山历史上有淮山、楚
山、淝陵、北山、寿春山之称。其山势绵延,一脉四十峰,处处景致迷人。被誉为“八公仙境”、“峻极之山”。古人赞道:“八公草木晚离离,仿佛成人似设奇。
老气逼云含雾雨,空青拔地镇淮夷”。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
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八公山“蓄圣表仙”,瑰丽神奇,不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十、丁卯桥地名的由来,古今变迁的历史?
《舆地纪胜》卷七“丁卯港”注引《舆地志》:“晋元帝子哀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以为名。”案东晋琅邪王司马衷镇广陵,在建武元年(317年)六月至十月,丁卯埭即此年所开,今镇江市东南郊运河沿岸有丁卯桥,当是古丁卯埭所在处。可见丁卯桥自古有之今天还可以在丁卯桥路看到丁卯桥的相信路名也是得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