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什么名胜古迹?
2024-01-16点击数: 编辑:
扬州名胜古迹 龙虬庄遗址 【龙虬庄遗址】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高邮市一沟乡一沟镇北龙虬庄。遗址湮没在地下和水下,目前已暴露面积约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1970年3月,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鉴定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出土文物主要有夹砂红陶釜、画彩陶钵、红衣陶豆、陶壶等器物残片,与淮安青莲岗、邳县大墩子文化遗址下层出土陶器相同。 古邗沟遗迹 【古邗沟遗迹】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老城区北郊。东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于邗城下开邗沟,以通江淮,是为古运河的最早段。因年久淤湮,今仅遗存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长约1450米,宽50~60米,两侧淤积层约20~25米,中间沟床现约10米。中段有明清时修建的“邗沟桥”横跨,此桥为两头门石桥,两边山花墩上均嵌“邗沟桥”石额。 天山汉墓 【天山汉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城北45公里处高邮市天山境内。天山原名神居山,高4955米。全山玄武岩构成,是一处典型的火山溶岩地区,占地约70公顷。1979年5月起,以南京博物院为主,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南京大学历史系派员参加,配合开山采石,历时两年,对一、二号汉墓进行发掘。两墓均属大型岩坑竖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早年均被盗,二号墓遭焚烧,一号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标本972件。据对文物标本的研究和测定,当为西汉中晚期广陵王家族墓葬。出土的“黄肠题凑”式木椁,楠木结构,规模宏大。木材折合54556立方米。大部构件都有标明名称与方位的漆书或凿刻的“广陵船官材板广二尺”、“医工”等字样。出土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已炭化),制作精美,特别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凳、勺、灯等)为汉代考古发现中所少见。天山汉墓发掘结束后,将全部构件迁至扬州市区东北郊象鼻桥以东高冈复原陈列,建立汉墓博物馆。 大明寺 【大明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中峰。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故名。其后屡经兴废,数度更名,曾称西寺、栖灵寺。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万历、崇祯间又重建,仍称大明寺。清康熙年间因讳大明,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高宗南巡时,敕赐“法净寺”,为当时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存建筑群为同治年间复建。1980年,复称大明寺。占地面积约85公顷,建筑面积565925平方米。中轴线上为寺庙建筑,西部有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西园,东部有平远楼、鉴真纪念堂、东苑、藏经楼及重新建的栖灵塔等寺庙园林景点。平山堂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知扬州时,为游宴之所,因伫立堂前一目千里,江南诸山与堂平而名。后屡有兴废。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重建。今立堂前平台,仍可眺江南诸山。堂内还挂有不少绝妙楹联,其中“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尤为人们称道。鉴真纪念堂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1973年落成。由门厅、碑亭、回廊和正堂组成,整个建筑为唐代风格。碑亭中立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刻郭沫若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阴镌刻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碑文和颂辞。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堂内正中供奉鉴真干漆夹?像。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大明寺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因位于大明寺西部而名。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今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是饶有山林野趣的寺庙园林。 天宁寺 【天宁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自1984年夏,共耗资141万元进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宁寺占地90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侧廊房92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天王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廊,面阔5间284米。大殿重檐歇山顶,四面有廊,前后有月台,面阔5间328米,进深15檩25米,脊檩高19米。殿后走廊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 高?寺 【高?寺】国家重点保护寺院。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交汇处的三汊河口。扬州八大古刹之一。始建于隋代,相传庙僧多精通医道,治愈高丽太子之病,高丽国王赠以金银扩建寺院。寺建成时,取高丽国的高字和多的字,定名为高寺。寺内原有大殿、御碑亭、金佛殿、天中塔、御碑寺、藏经楼诸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寺内建宝塔湾行宫,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驻跸之处。御赐“高?寺”额和“裱天风塔”额,题“龙归法座听禅偈,鹤仿松烟养道心”、“殿洒杨枝水,炉焚柏子香”,后毁,同治间复建。1934年募建石塔7级以复旧,仍名“天中”,“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今寺内还保存有“隋文选楼”的碑石。大门临河,寺内树木参天,环境幽美,风景秀丽。明末清初发展最盛,与镇江的金山寺、常州的天宁寺、宁波的天童寺合称禅宗四大丛林。寺后院有当年康熙、乾隆二帝数次南巡的行宫遗址。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7公里处邗江县槐泗乡槐二村雷塘。隋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宫。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25公里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湮没。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碑高185米、宽080米、厚018米,上镌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隶体“隋炀帝陵”。1983~1985年,陆续进行过修葺,修复墓道和墓台。墓台高145米,东西长468米,南北宽325米。现正面用条石垒砌,中有石阶对墓道,墓冢高3米,周长377米。周围林木葱郁,有松柏石楠和女贞。 唐城子城遗址 【唐城子城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老城区西北郊,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深沟高垒修筑广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节度使高骈“缮完城垒”。唐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个部分,城周长20公里。子城筑在蜀冈之上,在吴王濞城、东晋刘宋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基础上修建,为官府衙署集中区,也称牙城或衙城。城周长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城墙为土筑,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 夯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街贯通四门。南北大街长1400米,东西大街长1860米,街宽10米左右。南门是子城主要城门,为“一门三道”结构,中间门道宽7米,两侧均宽5米,是与罗城通联的唯一通道。 罗城筑在蜀冈之下,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今市区位于罗城内东南部,唐代罗城内的古迹及 城墙已毁坏,地面仅存一段高出地表约2米的北城墙夯土残垣。罗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300米,东西宽3120米。 古木兰院石塔 【古木兰院石塔】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石塔路中绿化岛上。唐开成三年(838)为藏古佛舍利建,旧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移建于现址寺院中,寺以塔名。宝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修时,将唐代《藏舍利石塔记》碑砌塔下。1964年进行大修,1979年开筑石塔路,寺庙建筑大部拆除,石塔原地保留在路中。1982年修塔尖。塔为仿楼阁式,5层6面,青石构筑,通高1009米,下为须弥座基。整个造型稳重挺秀。 观音禅寺 【观音禅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冈东峰唐城遗址西南角。宋代建有“摘星楼”,元代僧申律开山,明洪武年间建寺,名“功德山”,后改“观音禅寺”,山亦称“观音山”。清咸丰年间(1851~1861)寺毁,同治年间复建,光绪初又毁,后历经10余年修复。1949后数度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劫,“文化大革命”后大修。观音禅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融古城堡、山景、庙宇为一体,寺内同时供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菩萨:观音代表普陀山,文殊代表五台山,普贤代表峨眉山,地藏王代表九华山。寺的东部偏南处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今存鉴楼,取“前车之鉴”意。 仙鹤寺 【仙鹤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南门街111号。伊斯兰教礼拜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寺大门东向,门厅上悬“礼拜寺”红底金字横匾,门两旁有双面雕刻的抱鼓石,系明代遗物。门内额枋下替木及部分坐斗均施雕刻,工整华丽,为明代风格。进门为一院落,正面为一道玉带墙,中间开月洞门,上额“仙鹤寺”。北侧一隅有700多年树龄的一株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院东北有一拱门,入内为南北向通道,尽端有东向垂花门1座,门对面墙上,嵌乾隆五十六年(1791)立“奉天命遵圣言”石额1方。门内为礼拜殿,东向前后殿之间有隔墙,每间辟有拱门,与后殿通连,中门上悬阿拉伯文“太司米”横匾,后殿正中壁上有阿拉伯文经字罩格,上刻“百字赞”,红底金字。殿南山有长廊平行,靠前殿山墙建有南向歇山顶“望月亭”1间,前为宽敞庭院,有花坛古柏点缀其间。院南有明代建筑厅屋3间。院西为汶河路。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 【普哈丁墓及阿拉伯人墓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解放东堍古运河东岸土冈上。墓园俗称“回回堂”。普哈丁相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播伊斯兰文化,前后10年之久,并在城内创建礼拜寺(今仙鹤寺),死后葬于此,穆斯林尊其为先贤。其后又有于南宋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撒敢达和明代来扬州传教的阿拉伯人马哈谟德、展马陆丁、法纳葬在园内,并有1927年出土的元代阿拉伯墓碑保存于此。墓园历代屡有修葺,并于西南隅增建清真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存。1949年后曾多次大修墓园和清真寺,并在墓园内东南侧新建望月亭。普哈丁墓包括墓园、清真寺和园林三部分,建筑形式中阿结合,具有地方风格特色。元阿拉伯人墓碑在普哈丁墓西北碑亭内,计四通八面。1927年拆除城南挡军楼时出土,先置于仙鹤寺内,1960年移此保存,1984年建碑亭。形式仿墓亭,平面呈长方形。四通墓碑置亭中石座上,碑身周边雕有精美的纹饰,记载墓主姓名、身份和卒葬年月,并有《古兰经》章节、伊斯兰教格言以及颂词、祷文。墓主为元代大德六年(1302)至泰定元年(1324)间葬于扬州的阿拉伯人。 文峰塔 【文峰塔】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系少林寺僧镇存卖武募建。塔下建寺,俱名“文峰”。清康熙七年(1668)山东郯城大地震,波及扬州,塔尖坠毁。次年修复,塔尖提高45米。咸丰三年(1853)遭兵火,腰檐平座尽毁,仅存砖塔身。民国初年,扬州众僧集合大江南北各寺住持募修,1920年合尖,1923年落成。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面七层,通高4475米,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围绕回廊,四面辟拱门,各筑有6级台阶,另四面为拱形窗,廊内梁枋有雕刻彩绘。塔下为文峰寺,现存四合院式建筑两进,坐北朝南,均面阔5间,两边各3间廊房相连。寺院大门临河,上额“文峰塔”。1955年修葺,1957年10月至1958年1月再修,并重建塔院廊房。1962年3月大修时各层平座改为水泥栏杆,后又数次维修。 史公祠 【史公祠】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储门外街24号,梅花岭畔。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文化大革命”中墓冢曾被夷平,1979年修复。墓后为梅花岭,岭上遍植梅花。岭北为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复睿亲王多尔衮书”和遗书、小像及其墨迹石刻共8方,并陈列有史公手迹和拓片,厅前腊梅已有200多年的树龄,是扬州最古的腊梅。墓西侧为祠堂,大门和墓门并列,形式结构相同,上额“史公祠”,正中为祠宇3楹,匾额“祠堂”。堂内神龛中悬史公遗像。其下供奉史公栗主,题刻“明督师太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公神位”。 清两淮都运盐使司衙署门厅 【清两淮都运盐使司衙署门厅】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国庆路251号。坐西朝东,悬山结构,顶盖筒瓦。面阔3间144米,进深5檩63米,脊檩高77米。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前门有石狮一对。除屋脊有改动外,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陵路248号。原在广陵储门外梅花岭畔,为明嘉靖年间湛公书院故址,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为崇雅书院,崇祯间废,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后始名梅花书院。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于此重建。从清光绪间在此创办两淮师范学堂起,一直作学校用。原砖雕大门1951年拓宽街道时拆除,后花园和“数帆楼”均毁。现存大厅、楼房两幢及东部长廊,占地约1056平方米。大厅系楠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前有抄手廊相接,东北门上嵌有清书法家吴让之书“梅花书院”石额。厅后楼屋两进,面阔3间。前进底层前有卷棚,两次间山墙均做吊角箩底砖壁。 个园 【个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东关街318号住宅之后。原为寿芝园旧址。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改筑,园中多植竹,因竹叶形似“个”字,名个园。1949年后曾4次进行整修。个园以叠石精巧闻名。园内假山,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之意境,由楼、台、厅、轩相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独具特色。入园处,两边有方形花台,其上修竹青翠,竹丛中石笋参差。正中为园门,上嵌“个园”石额。进园门处,为湖石花坛,遍植月桂。花坛对面有四面厅,原称桂花厅,单檐歇山顶, 交ㄉ嫌芯雷┑瘢嬗欣龋谛耙擞晷焙嶝?。厅北有池,临水叠石,曲折高低逶迤向东,偏东近水有清漪亭。厅西北有湖石山一组。山腹隧洞幽深,山下有碧池入洞,池上有石梁曲折通洞中。洞内有石下垂,形如钟乳,盛夏入内,顿觉清凉。山顶有鹤亭,亭畔有古柏临岩,苍翠如盖。山西南植竹为林,满目青翠。山东巅与七楹长楼抱山楼相连。前东廊下嵌嘉庆二十三年(1818)刘凤诰撰《个园记》石刻5方。楼有复道廊接园东之黄石山,黄石山拔地而起,夕照下如抹如染,宛如一幅秋山图画。山北高处有方亭名拂云。山中磴道上下盘旋,曲折迂回,变幻莫测。中部一石室,有石榻横陈。下至底层,南望有峭壁对耸,仰视见云天一线。进入石室,顶上钟乳垂挂,中有石榻石桌。石室外为一方洞天,四面峰石峻峭,有石桥凌空,古柏挺立,置身其中,如临深山幽谷。谷南为山之中部,上有平台,新建住秋阁。南面有峰峦突起,下有隧洞。向南缘石径而上可通园东南之楼阁,今名丛书楼。园西南有北向厅屋3间,名透风漏月。厅南倚院墙朝北筑宣石山一组。山石盘亘,其色如雪,石英含点闪闪发亮,远远看去,似积雪未消。山后粉墙上开尺许圆洞24个,上下4排交错排列,风起呼啸有声,颇有隆冬意境。山西端墙上辟有洞窗,园门处景色隐约可见。个园假山,是扬州古园林叠石之代表作,为中国古典名园之一。 二分明月楼 【二分明月楼】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广陵路263号。占地约105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间为盐商贾颂平所有,后移作他用,破坏严重。1987年重修复原,今园从西面出入,有短巷通大街。北面建南向七楹长楼,重檐硬山顶,楼廊柱间施挂落雀替,檐下置美人靠,可凭栏赏月。楼东南筑黄石假山1组,山中有磴道通园东楼阁。阁两层,歇山顶,阁下有水井1口,石栏上镌刻“道光七年杏月员置”。园西南建有东向楼,面阔3间,向北原有楼廊相接,今已毁圮。园中部原有四面厅1座,厅四周用黄石筑高低不等之平冈,如水中屿石,使人凭添水意。是市区现存住宅园林中旱园水做之孤例。 何园 【何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徐凝门街花园巷内。包括寄啸山庄、片石山房两大部分。寄啸山庄是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汉黄德道道台何芷舟刃所建,取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句意。光绪九年(1883),又得吴氏“片石山房”并 朐爸校乔宕镏葑钔斫ㄔ斓拇笮妥≌傲帧C窆昙浒苈洹?979年3月整修后开放。园南向,有复道廊将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园中北面的四面厅1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四面有廊。厅前院铺卵石花街,作波浪图案,厅后铺卵石作荷花出水图案,使厅屋如浮水上,故又称船厅。厅后院墙以湖石贴壁为山,蜿蜒向东南,有磴道上下,西可上复廊北端之半月台,东可登山巅之月亭。亭南山石蜿蜒向南,有磴道上下,折向园东院落,山下有曲池,东端有小亭筑池上。船厅以南有牡丹厅,西边复廊下嵌苏轼《海市并叙》石刻6方。曲折的粉墙上,有图案各异的水磨漏窗,隐约可见西部园景,稍北开一海棠形洞窗,巧妙地借景于园西,美景如画。园西中央一泓碧水,绕池筑楼廊厅阁。偏东水中有方亭1座,北有湖石飞梁凌波,南有石桥三曲,连接南北两岸。池西南有假山1组,黄石贴壁,湖石为峰,浑然一体。山后隐有东向潜山阁3间,山中有磴道盘旋上下,山腹有隧洞曲折迂回。池北有南向楼厅,单檐翘角。主厅3间,两边侧厅如翼,前檐后敛,与主楼组合,其形如蝶,俗称蝴蝶厅。楼厅东接复道长廊,环山绕水,折向西南通赏月楼,全长400多米。园西南赏月楼独占小院一隅,与复廊尽端连接。楼南向3间,上有平台半出,是赏月佳处。园南为住宅部分,有中西两组建筑,1986年整修,与园林同时开放。片石山房在住宅东南,一名双槐园,建于清初,光绪九年(1883)何芷舟刃购得,并建于宅内,称为“小花园”。园以湖石山为胜,相传为石涛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 岭南会馆 【岭南会馆】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新仓巷4号。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光绪九年(1883)大修增建。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大门为水磨砖雕门楼,做工精细,纹饰精美。门两边有抱鼓石,门上嵌“岭南会馆”石额。入内有照厅、大厅、住宅楼。照厅两侧有廊相接,“文化大革命”中廊被拆毁。东廊壁上嵌有清光绪十年(1884)立石碑3通,由北向南依次为《建立会馆碑记》、《扬州岭南会馆章程》及《场运各商捐款》碑;西廊壁上嵌有清同治九年(1870)立《江都县为岭南会馆置买民房兴建会馆给示存案碑》。会馆主建筑从民国起一直为学校所用,现为仓巷小学校址,是市区现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 小盘谷 【小盘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扬州市区丁家湾大树巷42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周馥购旧园重建。民国初年整修。1974年再度整修。园内以花墙和游廊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园之精华。入门有南向曲尺形花厅,厅南为院落,南面有1组湖石假山,其间植有林木花卉,现山石多倾圮。厅后园中有广池,池西中部有阁,三面临水,与池东的湖石盘谷山峰遥遥相对。池东山峦起伏,中间一峰突起,奇拔高峻,嶙峋的湖石仿佛狮形,故有“九狮图山”之称。山中洞谷深广,临水辟一洞门,北岸有三曲石梁可达,向南有洞口通园中游廊。向北又另有洞口,其下有步石可越水,谷口有石额“水云深入”。由此向北达山峦尽头,有磴道上山,其上筑有六角攒尖顶风亭。园东入口桃形圆门,额题“丛翠”2字。小盘谷占地仅2300平方米,但用地紧凑,布局集中,建筑与山石对比鲜明,小中见大,具有深山大泽之气势。 瘦西湖 【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扬州城北。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游览面积122公顷,其中水面占2/5。是一组由烟水平桥、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组成的自然风光带。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亦名保障河、保障湖、长春湖。为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也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泄洪渠道。沿河两岸,经历代造园家擘画经营,逐步形成湖上园林。特别是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下江南,盐商、官僚为迎合帝王的游赏兴致,不惜重金,招聘造园名家沿湖筑园。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可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嘉庆二十年(1815)后,盐业渐衰,经济萧条,以致“楼台荒废难留客”。此后湖上园林又“沦为四战之地”。1949年前,湖上园林破损不堪,一片荒芜。1949年后,经逐年整修,御码头、冶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徐园、小金山、水云胜概、莲花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熙春台、望春楼、玲珑花界等景点又重放光彩,与位于蜀冈的大明寺、观音禅寺连成一体。卷石洞天位于新北门桥北侧,原为清初郧园故址。园以怪石老木为胜。清嘉庆后园毁,今园为新近重建。园内嘉木葱茏,巨石兀立,北为群玉山房,南为薜萝水阁,其间以桥亭相接。桥亭东西,水庭、山庭相连。水庭面临碧波,曲溪缭绕;山庭用冈阜堆叠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构成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云”层次;洞内仿自然石岩溶蚀景观,并引湖水置潜流、湍流、叠泉分别从岩隙间曲折而下,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急时缓,形成洞天福地胜景。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鸟瞰全园景色。徐园位于长堤春柳北端,为桃花坞故址,占地06公顷,1915年改建为徐宝山享堂,故名。园内两口铁镬为萧梁时镇水之物。出徐园,过小红桥,即步入瘦西湖最大岛屿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因形似镇江金山,俗称小金山。四面环水,岭下一景名“梅岭春深”,清乾隆间建,咸丰间毁于兵火。今长春岭诸景复建于光绪间。小金山门厅庭院内参天古银杏之间,有一形似山水盆景的钟乳石,为北宋宣和年间花石纲遗物,十分珍贵。莲花桥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瘦西湖中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 因建 于莲 花埂上,故名,俗称“五亭桥”。咸丰 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远远望去,五亭簇立,似出水莲花。白塔是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莲花桥西南100余米。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喇嘛塔的一种,因周身洁白,故名 白塔。二十四桥景区位于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大明寺水道弯折处。昔日沿湖名园有东岸的“水竹居”、“锦泉花屿”,西岸的“熙春台”、“筱园花瑞”、“高咏楼”、“万松叠翠”、“尺五楼”等,早已废为田畴,但地形、地貌、河道、港汊犹存。1985年参照《扬州画舫录》、中国历史档案馆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及袁江界画《蓬莱佩境图》等图志资料,在昔日故址重建熙春台、玲珑花界、望春楼,并新建组合桥(新建二十四桥),连接熙春台与望春楼两岸,定名“二十四桥景区”。玲珑花界为芍药牡丹园,取“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意,为瘦西湖南岸莲花桥、白塔与熙春台之间的一组景点,由厅房、曲廊、方亭、水榭、花圃构成。相传为乾隆观赏芍药处,早毁。今景为1987年重建。熙春台与莲花桥遥遥相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旧景“春台明月”,为清乾隆盛世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传说曾于此为乾隆祝寿,故又名“春台祝寿”。嘉庆后毁。今熙春台为1987年重建。望春楼与熙春台隔湖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