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问答 > 正文

幽冥录作者? 宗镜录原文及解释?

2024-07-01点击数: 编辑:

一、幽冥录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2月26日),字季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文学家、政治家。

其历任尚书左仆射,出为荆州、江州、南兖州刺史,加位开府仪同三司,在各地清正有绩。为人恬淡寡欲,爱好文史,编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

二、宗镜录原文及解释?

《宗镜录》原文及解释:“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三、水调歌头鸟儿问答原文?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四、李白山中问答原文?

《山中问答》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作品原文

山中问答⑴

问余何意栖碧山⑵,笑而不答心自闲⑶。

桃花流水窅然去⑷,别有天地非人间⑸。[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山中问答: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⑵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隐居。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⑶不答:一作“不语”。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⑷“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⑸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3]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五、主客问答名词解释?

“问答体”是散体大赋的重要特征。

主客问答是汉大赋重要的叙事模式。考察大赋作品的叙事要素,可以看到大赋主客问答表现出与先秦时代对话文学不同的叙事特征。

赋的篇章结构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贾谊的《鹏鸟赋》开创了赋的主客问答形式。

六、法律问答名词解释?

法律答问

《法律答问》是判案成例。《法律答问》中很多地方以“廷行事”,即判案成例,作为依据,反映出执法者以往判处之成例审理案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法律答问》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如“辞者辞廷”、“州告”、“公室告”、“非公室告”等,是研究秦的诉讼制度的重要材料。

中文名

法律答问

判案成例

关于

诉讼程序的说明

意义

研究秦的诉讼制度的重要材料

七、渔樵问答原文及译文?

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译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八、绝圣弃智原文解释?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其比较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段话的主旨,就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无为”思想,是老子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这段话就是老子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具体细化,总的意思就是治国平天下也要顺其自然,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或干扰民事,不要有事没事地瞎折腾,搞些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工程,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和虚荣心。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其三者皆是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绝圣弃智”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好高骛远,追求圣功伟业而置社情民意于不顾,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给人民以充分自由,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这样则“民利百倍”,国泰民安,社会经济才会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千古一帝,雄才大略,既圣又智,治大国如烈火烹油,手笔不可谓不大,实际上却,不量民力,不切实际,最后造成官逼民反,到处揭竿而起,反而是适得其反,本想统治万世,结果是二世即亡。不识老子“绝圣弃智”之理,其教训不可不察也。

九、镜花原文解释?

镜花原文是指唐代李商隐的诗句:“塞下曲·其一”,全诗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昨夜军行渡铁营,身与铁戈重。遥想公家宴,杯酒复何有。  别时忘柄弦,琴瑟琵琶锁。咸阳古月明,华严照我道。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不同姓字家。”其中“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就是指古代湖北镜泊湖上横空出世的莲荷盛开的景象。这句诗周游世界,被传诵至今,形成了“镜花水月”这个成语,形容一些虚幻、幻觉或者空洞的事物。

十、金石录李清照原文?

李清照《金石录》原文及译文:“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