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问答 > 正文

求我和博物馆的故事作文800字

2024-09-17点击数: 编辑:

一、求我和博物馆的故事作文800字

每当我走过内蒙古博物馆旧址门前时,总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恋之情,我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楼顶上那匹奔驰的骏马似乎被冷落了,它见证了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内蒙古博物馆。在懵懂的记忆中,那里就像宝库一样。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对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学来这里观看木偶戏,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钦佩,看完木偶戏,又有小讲解员义务为我们讲解,听完讲解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讲解员。于是,我报名了,并且参加了相关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了解了蒙古族历史展厅,并且能够流利为大家讲解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纺线和擀毡,一起学习踩高跷,一起表演木偶戏,一起参加欢乐大课堂,特别开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讲解员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博物馆的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和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历史,也学会了奉献,作为一名小小志愿者,我愿意为游客讲解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

5月3日这天,我们全家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合影,也和这里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这是因为,博物馆和博物院合并了。

当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馆门前时,那份依依不舍已经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馆为我带来儿时的美好时光和永恒的记忆。

二、彩瓷到底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

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

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

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扩展资料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长沙窑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输出到海外,据考古学家调研,在国外大约有十三个国家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瓷器。

最近有报导,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国公司组织打捞的一只中国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约六万件,九成以上为瓷器,以唐代长沙窑产最多。可见其时中国瓷业发展的盛况。

中国彩瓷的发展,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这些都为元、明、清的景德镇瓷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形成全国制瓷中心,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彩瓷阶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技术完善成熟,并大量输出海外,同时还发明了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产品精细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

十七、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瓷器非常热爱,他们常常用较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在中国瓷器上,达到既保护瓷器又美观的目的。还有的博物馆将中国瓷器镶到建筑物上,作为很重要的装饰。

如泰国王宫建筑的一些外墙用中国的粉彩花鸟瓷砖作为墙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鸟瓷砖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中国古代彩瓷久远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愧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彩瓷

三、老的博物馆一般使用了哪些科技手段来保护文物?

一般来讲,博物馆搜集到文物以后,按照瓷器、陶器、紫砂、石器、木器、漆器、珐琅器、文房四宝、古籍善本、字画、纺织品、玉器、印章、牙雕、琥珀、珊瑚、翡翠、珍珠、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等二十四类常规文物分类,按照类别的不同加以保护。

而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所以说中国的博物馆基本上常规的都是本国文物,所以很多都是传统的修复。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大型的博物馆也跟上时代的潮流,在传统的修复基础上采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来保护。

就拿现在最流行的博物馆的抗震设施来讲吧。

日本的一些博物馆使用一种聚胺酯凝胶片(橡皮),具有抗7级地震的粘附力,并可自由取下和重复使用,常用于粘贴固定瓷器和底座。用尼龙丝线或钢丝固定也是常见方法。而隔震则是“软功”,采用减震吸震缓冲材料或结构,将文物与底座隔开,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我国的隔震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汕头市博物馆新馆率先采用了橡胶隔震支座进行了结构隔震处理。博物馆陈列文物隔震台(免震台)在日本和美国已经有了开发应用;空气缓冲器及弹簧隔震台已被安装于京都广隆寺弥勒菩萨半座像下。东京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奈良博物馆、MOA博物馆等已经大面积装备了滚轮式、弹簧式或轨道式隔震台装置。上海博物馆不久前在玉器馆的改造中采用了隔震措施。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