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云南会泽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要最详细的。必须属实
2021-07-09点击数: 编辑:admin
会泽是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置郡县,至今已有两千年的置县历史。会泽历史上由于铜矿丰富,开采、冶炼、鼓铸、京运具有相当规模,社会经济曾几度繁荣和辉煌,云集会泽各省商贾修建的词堂、会馆、庙宇多达百余座,现保存较好的有江西庙、大佛寺、西来寺、文庙、文昌宫等。会泽明清风貌的民宅街区也很有特色,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等,是会泽多元文化揉合产生的文化果实。1995年被云南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泽因矿冶业的兴旺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详实资料。到了明朝,会泽的铜、铅进入了有一定规模的开采时期,现存的一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清乾、嘉年间,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在开采、冶炼、铸造、京运等方面可谓盛况空前,每年运往京城的铜,额定数为633.144万斤,会泽县城因而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由于矿冶业的兴旺,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地商贾云集,至今会泽留下各省会馆、寺庙100余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文化和会馆文化。
会泽的文化,以它的多元性独树一帜,据彝族历史文化学家刘尧汉先生考证,会泽是彝族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区域,彝族共祖阿普都木的“向天坟”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会泽。清初,中原汉族大量进入会泽,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汉文化、赣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闽文化、川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争奇斗艳,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十省不同风格的会馆建筑,多种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长又结合当地实际建盖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风民俗及民族风情,响彻坝子的彝族海腔,街头巷尾的小唱灯,苗族同胞的芦笙舞会,道教的洞经音乐,无不透出会泽多元文化及民族风情的品格和韵味。
清朝末年,会泽的经济在国家的内乱外患中走向衰弱,但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东川矿务股份公司,是云南最早的招集商股实行资本组织形式的地区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会泽社会进步及思想开放方面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会泽就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冲破世俗的观念,赴日留学,学成回国后,为当地及云南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唐继尧、黄毓英、邓泰中等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重要关键时刻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中,站在时代前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会泽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孕育了一代名人,这些名人也将为会泽名城增辉添彩。
金钟山位于会泽县城西南角,形如钟覆而得名。山上青石磷峋,古柏盘虬,山顶建有文昌宫,每年农历二月二赶庙会,人们登山赴会,热闹非凡。
大海草山草场绵延18万亩,春夏季节,草长茑飞,羊群如云,各色山花与碧水绿草相映衬,最为著名的是牯牛峰下的万亩杜鹃,以品种繁多,面积广阔著称,花开时节,满目杜鹃争奇斗艳,令人流连忘返。秋冬季节则云飞雾涌,白雪皑皑,牯牛峰若隐若现,状如牯牛戏云海 。日出时,云蒸霞尉,如运气佳你能看到被当地人称之为佛光的绝景。草山上古朴淳厚的牧民,美丽动人的传说,极富韵味的民俗风情也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以礼河,彝语“柳树成荫的河”,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以礼河全长120多公里,流域面积2558平方公里,上游有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大土坝——毛家村水库大坝。水库内碧波荡漾,浩渺清澈;沿湖两岸,奇峰罗列,景色奇丽,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中游水流平缓,两岸杨柳婀娜,波光岚影,一年四季,晨昏景色,各有千秋,如诗如画。下游在小江口与金沙江交汇处,形成三 峰夹两江的壮景,这里海拔仅695米,山高峰峻,浪涌湍急,流泉遍布,绿树成荫,展现出一片迷人的亚热带风光。
黑颈鹤是我国的三大国宝(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之一,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带生活的珍稀鹤禽。据国际鸟类专家提供的资料看,目前世界上仅有黑颈鹤4000多只,而到会泽大桥、长海子水库越冬的就达2000余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种栖息地。两水库已于199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群结对的黑颈鹤或起飞滑翔,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与人和睦相处,成为人们观赏珍稀动物及研究人与自然的最佳场所。
唐继尧故居座落在会泽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占地面积851.1平方米。整座宅院坐南朝北,分前后两院,大门迎东,是一座小型的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属会泽典型的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风格,前院有正堂三间、对厅、书房及马房,后院有仓房可装谷物,还有厨房,院中有一口井,井中的泉水清澈见底。前后两院共有房屋十四间,整座故居的院落保存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