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一喝完酒就想笑,一笑就停不下来,笑的跪在地上?
2021-12-06点击数: 编辑:admin
正常,每个喝醉酒的反映都不一样,同学聚会时候,我见过各种奇葩的,有的睡的像个死猪一样有的一直哭,有的一直笑,有的一直打电话给前任,有的一直乱走乱骂,有的乱甩东西,有的一直开酒瓶。。。各种奇葩,你那样只是神经不受控制,以后正规场合注意适当饮酒就好
这段时间在微博看到了奇葩的趣闻,但不好找到整篇的,大家一般去哪里看的?
我除了在电脑上刷微博看到趣闻外,主要还是看手机app。最近看得比较多是看荐客户端,刷一刷总能看到一些趣闻。来源大,类型也多,最重要的是它每个文章都是唯一的,所以反而现在逛看荐的时间比刷微博多得多了。
修水明间小调劝世文
出一对四
宋神宗在位时,有一次,辽邦派遣使者来中原。据说,这个辽使颇懂中原文化。当朝拜宋神宗时,他便趾高气扬地出了一个上联,向满朝文武官员求对,联文是:三光日月星;这是个相当难对的绝对。正当文武官员,抓耳挠腮之际,苏东坡学士却出奇不意地对道:四诗风雅颂。辽使很惊异,因为他也明白,中国先秦古籍《诗经》,是由“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组成,但一般都将大雅、小雅,合称为“雅”。未等辽使反应过来,苏东坡又对一句:四德元亨利。对子一出,辽使立即大叫起来:“出一句还过得去,但《周易》中的这一句,你怎么能漏掉‘贞’字呢?”苏东坡立即反驳道:“亏你还自认懂得中原文化,怎么连本朝天子的尊讳都忘了呢?”一闻此语,辽使立即哑口无言了。因为按中国古代习惯,臣子是不能直呼君主之名的,甚至连同音字也不行。神宗的祖父仁宗,名赵祯,所以苏东坡联中,将“贞”字隐去。
接着,苏东坡又对两句下联,分别是:两朝兄弟邦。
一阵风雷雨。辽使出一,苏东坡对四,这下子!辽使不得不收敛傲气,佩服大宋真有人才。
贾知府续联
明朝时,江南有个进土出身的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善续对。一次,城中一间当铺贴出一副上联: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愿出重金征求下联,由于此联较难,全句十三个字,只以“东西典当”四字组成。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无人应征。贾知府知道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此联一出,士民争相传阅,人人拍手称绝。一时,贾知府的声名大噪。
有位农夫,听了很不以为然,想找个机会,试试贾知府的真才实学。刚好,一次在郊外,碰到贾知府正在赏春。农夫拦道与左,手扶犁杖,出联求对。农夫的上联是: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这也是颇有难度的,贾知府沉吟多时,终于对出下联: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农夫听后,连连点点头,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妙!”
解缙买瓜
解缙是明朝大臣,从小聪明绝顶,“才名远播”,尤喜对对,走到哪里,总有人要与他对上几回。有一次,解缙外出散步,口渴,想买个瓜解解渴。卖瓜的人,认出他是联对高手解学士,就说:“你若能给我续上一联,西瓜尽管吃,不要钱”。解缙笑笑说:“行。”卖瓜人说了上联: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
上联把东西南北,嵌在联内,解缙听后,马上答对: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同是方位词,对仗严谨,而且词意贴切,卖瓜人说吃瓜,读书人说念书,各有千秋。
这时,又有一人走上前来,拉住解缙说:“学士,在下也有一联请教。“说罢,指着一家酒店门口,那盏四面都有”酒“字的灯笼,吟道: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解缙脱口而出:
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围观者见此,无不拍手称绝。
一副回文联
河南嵩山少林寺,不但少林武术名闻国内外,而且,寺内还有不少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和尚。他们吟诗作对,书法、绘画均甚出色。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翰林,到少林寺游玩,看见寺内,有一幅泼墨荷花,画得颇有功力,荷叶上的露珠欲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加上一股挺拔峭峻的气势,大挥大合的手笔,令翰林倾倒。翰林于是向寺内的和尚问,此画为何人所作,站在一旁的老和尚声称是他所画。翰林对这幅题名为“出水芙蓉图”的画,甚是欣赏,就向老和尚索讨,希望得到这幅画。老和尚说:“只要对出我的上联,老衲愿将此画相赠。”翰林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老和尚的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听后,如雷轰顶,扭头便走出寺门。回到家里,仍然想着那幅画,和老和尚所出的上联。当他拿起毛笔,准备临帖练字时,忽然灵机一动二个绝妙的下联,随之而出。下联是:书临汉帖翰林书。
于是,他放下毛笔,急急忙忙地跑回少林寺,吟出自己所对的下联。老和尚听后,十分满意,立即取下那幅“出水芙蓉图”,赠给翰林。
老和尚的上联,看上去似乎平易,其实,他是利用谐音的关系,组成回文联。这句上联,无论从前往后,或是从后往前,都是同音同义,难怪一时难倒了饱学的翰林。翰林后来想出的下联,也同样巧妙,无论顺念,倒念,也是同音同义。“翰林”临帖,对“和尚”画花,不仅对仗工整、稳妥,而且符合各自的身份。这副回文联,确实各具千秋,堪称佳作。
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弟魏礼应对: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主考官出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拂手起身道: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善哉!善哉!
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周渔璜凛然回答道: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古代人名趣联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
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村姑巧对罗秀才
古时候,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他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近田陌,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蔸?”中年农夫贸然被问,愕然不知所答。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英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苗?”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都呆了,想不到,这荒山野地里的村姑,竟能出口成章,几句话,就弄得自己无言以对,想到这里,他一抖才绳,准备跨上小毛驴溜了。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罗秀才只好翻身下驴说:“你要问我,就请吧!”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罗秀才见问,不由暗自心惊:姑娘果然厉害,她明知骑驴赶路,只能以里计程,偏要以脚步相问,存心捉弄,无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得巧,也来得狠。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所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制扁担挑着一担笋乾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此乃天助我也!”他如释重负地,对莲妹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吧,上联是: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枝秧来,对道:“我则以此秧为题,下联最:禾秆缚秧母抱儿。
联成,众人赞口不绝。罗秀才不得不承认说:“对得好,妙哉,佳句!”
崇丽阁巧联趣对
四川省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有一副精美的诗联。其联文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该联诗情画意,意境很高,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贴切的下联与之匹配。
直到三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李吉玉的布衣之士,为崇丽阁的这一精美诗联,成双配对。
李吉玉是四川什邡县人,一次,他在什邡县城北外的珠市坝漫步散心,无意中,发现坝中有一口古井。井旁,竖立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的古碑,上镌“古井印月”四个字。李吉玉灵机一动,衣着望江楼的那首诗联,撰下了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下联与原来望江楼的那副联,二者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贴切自然,从此广为传颂。
四季联
有位文人,姓高名渊,虽是满腹才华,但屡试皆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削发为僧,到南山寺修行,人称高和尚。有位姓何的秀才,因看破红尘,也来到南山寺。不多久,两人相熟了,才子相会,常常借题诗作对消遣。
春天来了, 冰消雪融。他俩商定外出云游胜迹。一出寺门,只见春花怒放,暖风拂面,杨柳起舞,何秀才触景生情,出了上联:
春风大胆来梳柳; 高和尚信口吟出下联: 夜雨瞒人去润花。两人继续前行, 目睹蝴蝶嬉戏,耳闻杜鹃啼呜,高和尚脱口吟出: 蝴蝶梦中家万里;何秀才马上对道:杜鹃枝上月三更。春雨绵绵,他俩於亭中歇息,何秀才得了上联.驿旅客逢梅子雨;高和尚随声应对:池亭人抱藕花风。
转眼,到了盛夏。他俩在山前休息,只见重峦叠幛,溪流蜿蜒,何秀才又吟:重重叠叠山青青山叠叠重重;高和尚见流水清澈,当即对了下联:弯弯曲曲碧水水碧曲曲弯弯。
一日,他俩游至杭州“苏堤”,只见绿柳成荫,碧桃满枝,高和尚吟一上联:绿柳沿堤,皆因苏子来时种;何秀才稍加思索,对道:碧桃满枝,尽是刘朗去后栽。他俩荡舟湖中,见碧绿荷叶,映日荷花,何秀才见美景当前,乃得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逝;
高和尚略加思考,对出下联: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太阳西坠,两人回归旅店,闻得旅店篱边花飘香,何秀才出了上联:天边白日悠悠逝;高和尚不甘示弱,立即对道:篱畔黄花淡淡香。
转眼八月十五中秋又至,皓月当空,高和尚偶得佳句: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何秀才沉思良久,不断推敲。高和尚亦在为下联冥思苦想,然而二人均未能对出。
秋风习习,红日当头,高和尚信口吟出:清风掠地秋先到;何秀才脱口对道:赤日行天午不知。
秋去冬来,他俩打点行装回南山寺,途中,在客店借宿。当晚,何秀才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明月下林,耳闻雄鸡报晓,便得上联: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他推醒高和尚,要他对下联。高和尚揉揉眼睛,回忆早晨板桥霜上留马迹,得出下联: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他俩回到南山寺,适值大雪纷飞,高和尚吟出上联:门外雪飞,错认空中飘柳絮;
何秀才目睹对面山上瀑布飞溅,脱口对出下联:岩边瀑响,误疑天半落银河。
到了除夕,两人对饮辞岁。何秀才忽然想起中秋之夜,高和尚所吟的上联: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尚未应对,灵感一来,得了下联: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高和尚听了,连声称妙。
色彩联
色彩联是联林中的奇葩,如下联:
轻黄嫩绿齐生气;
姹紫嫣红总入时。
对联中融入带色彩的词句,使人神采飞扬,回味无穷。下面介绍四则色彩联:
(一)
从前,云南昆明黑林铺有位秀才,写了一上联:
黑林铺出白日鬼,红眉绿睛,黄大嫂青眼看见;
联中带有“黑、白、红、绿、黄、青”六种颜色。一个补锅匠路过黑林铺,看见了上联,惜其缺了下联,于是为其补上,下联是:
金马寺观银龙驹,铜鞍铁镫,锡老匠铅手拉着。
下联不仅写出了“金、银、铜、铁、锡、铅”六种金属,同时,也包括多种颜色,对得恰到好处。
(二)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到四川泸州白塔街化缘。看见一位黄姓的铁匠正在打铁。其中一和尚见景生情,得一上联:
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
黄铁匠见和尚出口不凡,知是有意考考自己,于是,他放下手中活计,不慌不忙地随口答道:
一座庙,二僧人,出三界,遁五行,衣百衲,行万里,游八方,历秋过冬度春夏。
上联由颜色和方位词组成,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下联则利用数字和四时,可谓对仗巧妙,饶有趣味。
(三)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
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上述对联,只有三十四个字,含意深刻,颇具匠心。上联利用色彩,描绘出三国时代人物关羽、张飞、赵子龙三人的特征,下联则钩画出一幅魏、蜀、吴三国,角逐天下的形势图,耐人寻味。
(四)
清代,有一位太守,曾出一上联求对,联文是: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联出几个月、未见有人应对,上联中的使君子花,随着不同的时间,变换不同的颜色,不易应对。不久,来了一位远方和尚,居然被他对出下联: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下联对得巧妙,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描绘出虞美人草,在不同季节里,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副对联,真是别具心裁,令人回味。
奕棋戏对
张生军和李四冠,是一对好朋友,平时作文吟诗,互相切磋。两人都酷爱对对,见什么对什麽,往往以对作戏。
一日,两人对奕。
张生军匆忙攻卒,叫声:
越寇;
李四冠从容上士,对道:
边民。
过一会儿,张生军攻卒过河,得意洋洋地叫嚣:
越寇过越境;
李四冠沉着架炮,针锋相对答:
边民保边疆。
不久,张生军的卒子又向前攻了一步,不可一世地大喊:
越寇过越境,越逼越近;
李四冠驱车杀士,直捣老巢,应对:
边民保边疆,边杀边将。
接着,大喝一声:“将军!”
张生军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
“穷不怕”得寸进尺
相声是人人喜爱的一种语言艺术,你可知道,相声是谁创始的?据说是朱少文,绰号“穷不怕”。
“穷不怕”朱少文,原是个穷秀才。他学问渊博,口若悬河,能够问一答十,对答如流。
一次,他进京赶考,遇上了大雨,只好躲进一个门洞暂避。不一会儿,先后又进来了十几个赶考的人。门洞的主人,是个有学问的老秀才,他开门一看,门洞里挤那么多的人,有些不满,但随后,转念一想,我何不试试这些人当中,谁最有学问。于是,他对避雨的人,说了上联求对:天留过客谁是过客主?朱少文想都不想,随即就对出了下联:雨阻行人君即行人东。
朱少文听后,往窗外一看,发现鸡笼里面有鸡。眼珠一转,接着说:何劳盛馔请烹笼内黄鸡。主人一听,觉得这个人,还真有两下子,立刻宰鸡打酒,与朱少文对饮。他俩一直喝到半夜,主人想休息了,便又出了个上联:君且听谯楼上叮叮当当几更几点?朱少文一点也不着急,乐呵呵地对了下联:我只感华堂前说说笑笑一口一盅。主人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先去睡觉。朱少文呢?一直喝到天亮才 罢休。忽然,他走到厨房内,拿出一把切菜刀,坐在门坎上“霍霍霍”地磨着。主人听到磨刀声,掀帘一看,吓了一跳,对着朱少文,说了个上联:君为何持刀而磨?朱少文不慌不忙地道出了下联:
我情愿杀身以报。主人听了,差点吓晕倒,赶紧穿鞋下床,说了个上联:若君死岂非一场官府事?朱少文连忙对了个下联:要我活还得十两盘缠钱。主人有口难言,只好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朱少文,并送他到门口,又说了个上联:此等恶客,去去去,快去快去!朱少文掉转头来,笑嘻嘻地对出下联:如斯佳东,来来来,再来再来。
主人一听,气得差点趴在地上起不来。此后,朱少文“穷不怕”的绰号,很快地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