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使英国的时候因不会用刀叉发生了哪些趣事?
2022-05-11点击数: 编辑:
论语中提到: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不讲究礼仪的话,那么这个人在其他人心中留下来的印象自然是不好的。礼仪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都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就连吃饭中国人都比较讲究饭桌礼仪。其实讲究饭桌礼仪,可能并不仅仅只是中国而已。
在国外人们的眼中礼仪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西方人在吃西餐的时候,也会讲究一些西餐礼仪,就比如说吃西餐的时候不可以同时拿着叉子和拿着勺子等等。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汉朝政权,来自汉朝之后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就已经有了天朝上国的概念,但是直到清朝时期,满清大臣们经常在一些外交场合中,盲目自信的对外宣称清朝政府就是天朝上国。
所以后代很多人一直以为天朝上国这样的词汇,是出现在满清时期,其实不是。天朝上国的概念,自汉朝以来就已经有了。中国在汉朝之后,陆续建立了很多中央集权制度,并且收复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政权,其中包括一些附属国的政权。然而在国际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交往中,附属国对于宗主国的尊敬之意也就加深了中国人。
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心中的天朝上国概念,但是这种情况在清朝时期更加出名。公元前328年,袁弘出生于东晋时期,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而袁弘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中也包括《后汉纪》。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天朝正是权倾天下。意思也就是说中原所建立的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不仅威慑了中国本国以内的内政,稳定了民心,统一了政治。
而且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还威慑到了中国以外的其他的附属国,所以袁弘才用权倾天下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中国历史。公元1368年,朱元璋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由汉族人民所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明朝时代。在明朝时期人们又撰写了一部叫做《琵琶记》的书籍,在书中也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今日天朝牛丞相,亲賷诏书,到此开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朝之外的地方,附属国在给明朝中央集权制度递一些书信的时候,要讲究尊卑的差异。例如附属国提到明朝就要用天朝这样的形容词来替代。从这些历史文献当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对于自己是君权神授的人间代表的观念,以及对于天朝上国的执念,都有一种盲目固执的心理。
但是这样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如果作为国家内部有非常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一切优秀势力做底蕴的话,自然也就不会被后代人所嘲讽。但是清朝尤其是晚清政治之后,中国外交史上依然盲目的信奉天朝上国这样的观念的话,自然会贻笑大方。而这时候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人物,李鸿章就对天朝上国这样的概念非常固执。
1871年,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府的代表与日本方面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则条约的签订,其实也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不比历史当中的辉煌时期,已经需要和曾经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附属国的日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签订了这样双方互惠的条约。也就是说明两国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历史中的那种尊卑感了。
然而这样的现实却并没有惊醒李鸿章的天朝上国的意识。1896年,作为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强权代表的俄国,也计划侵略中国,。这时候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代表人物,李鸿章便应邀前往俄国进行谈判。但是西方列强也害怕俄国一家独大,所以这时候便请了李鸿章到英国伦敦进行游玩。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礼仪文化,所以李鸿章在前往英国伦敦的第1餐饭,西方列强其实是非常重视的。
不仅特意安排了一些符合李鸿章个人口味的中式菜肴,而且还上了一些英国厨师较为有名的地方特色菜肴。然而这时候,在餐桌上的李鸿章看到了一只烤鸡。如果按照西方人的餐桌礼仪文化来看这只烤鸡的话,很有可能就会用刀叉去享受这顿美餐,但是在李鸿章的面前,这次烤鸡却直接被外交大臣李鸿章用手拿了起来直接啃。
当时有很多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看到李鸿章这样的吃相,就告诉后来的记者们:这是十分狂妄的一种吃饭方式,代表的是晚清政府的官僚作派。所以从这件事情当中也可以看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大臣,李鸿章其实身上还保留着那种盲目自信的天朝大国观念。虽然天朝大国观念在封建主义社会之下是一种自然产物,但是人们在拥有某一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直视社会的整体进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