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
2022-04-24点击数: 编辑: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
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堡
碉楼用于防御,有铁窗,有射击口。 关于开平碉楼这么一段历史,都是我听来的 开平附近有很多强盗,成天劫持当地人。那时还没有碉楼。因为是二战,那里人民都很穷苦,而且也容易被劫。于是村子里的男人去美国修铁路赚钱,听说碉楼防御性很强,就把津贴寄回给女人们让工匠建碉楼。据说有一次碉楼里的人围剿了当时来打劫的所有强盗。可是后来美国因为经济状况下滑,要赶走华人,男人们再一次寄了钱后就回乡了。这时候更多男人一去不复返女人们也一个个离开了碉楼。其实当时碉楼里极其奢华,离开碉楼的原因仍旧没有很确定 要说故事的话就来点恐怖的呵呵呵 六十年前,碉楼大多已成为“鬼屋”,但那时还剩下一个女人独自住在里头。女人性格孤僻,常常三更半夜不睡。后来听说她死了!!!没有人来收尸。女人阴魂不散,在附近的村落常常听到女人的哭声。 要想知道更多事情,我建议你看看CCTV10的《文明密码》,20150806期的《建筑防御奇观》,里面有讲碉楼的。 碉楼之所以如此奢华,只是因为男人希望女人好好过,等他们挣了够多的钱就回来陪妻子。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老人的回忆录 那时他还小,遇了强盗来打劫,把家里事先收好的包裹带上(因为他们那儿很多强盗,经常出没,贵重物品都用包裹包好,放在柜子,以防万一),躲进碉楼,关好门窗,在射击口攻击强盗。据说他那时候很慌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