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跟做美食有关的电影。。
2021-08-02点击数: 编辑:admin
双食记
食神
饮食男女
《美味关系》(Bella Martha)
银幕上的色香味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美好的食物都是有灵魂的。
近日,索尼全新动画喜剧《天降美食》(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3D蓝光碟发行,观者只需相应技术手段,即可体会到一场绚烂精美的美食盛宴。近年来国内外出品了较多美食电影,这类电影不仅以各式美食触动了观者的视觉和味蕾,同时也呈现出饶有趣味的文化与伦理意味。
释放热情
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语道出了人类生活最本质的需求。饮食的历史,既透露出人类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演进,故很多电影都喜欢借助美食意象来传达人们对于幸福的本真渴望与热情追寻。
1987年上映的丹麦电影《巴贝特之宴》(Babette"s Feast)堪称美食电影的经典之作。在19世纪丹麦东海岸一个遥远静僻的小村庄,牧师和他的两个女儿过着一种清教徒般的简朴生活,他们每日的饮食仅限于清水煮干鱼配面包糊。岁月流转,法国女人巴比特进入了姐妹俩的生活,这个幸运的女人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她决心以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来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电影镜头中,我们看到整整一船来自法国的各式食材:各种品牌的高档美酒,蔬菜菌菇,海鲜火腿,鹌鹑海龟,还有精美的餐具和晶莹的冰块。欢宴时刻,人们震惊于眼前的美味佳肴,冰封已久的热情慢慢流溢开来,上帝的灵光和恩典也就此降临。我们忽然意识到这场盛宴点燃了人们心中希冀已久的对幸福的感知及对生命的尊重——物质的极度匮乏对人世的美好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羞辱。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于美食的欣赏,往往伴随着对于人类自然情感、世俗欲望的认同态度。在各类美食当中,巧克力类食品被看作具有释放心灵,催发情欲的功效。《浓情巧克力》(Chocolate)和《巧克力情人》(Como agua para chocolate)皆以巧克力作为主要表现意象。前者温馨美好,有着童话般的情调。那各种各样的巧克力,纯黑、牛奶、果仁、酒心,佐之以肉桂粉、玫瑰果甚至辣椒粉,被美丽的薇安配送给不同的人们,小镇上的人们像被施了魔法,它驱散了麻木、疲惫、懦弱,使人们变得富有激情,更加勇敢。连刻板古怪的镇长大人,也深深被这甘美芬芳的食品打动,过去阴霾守旧的小镇变成了欢乐之城。
相较之下,墨西哥电影《巧克力情人》则延续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电影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神奇玄妙的佳肴,具有一种神奇的传达情思的功能。片中的女主角蒂塔竟能将个人情感化入烹调食物当中。当她悲伤落泪之时,她为大姐婚礼制作的“恰维拉蛋糕”,竟使宾客们悲伤欲绝;当她心中满怀爱意之时,她烤制的 “玫瑰花瓣鹌鹑”,竟让全家人情欲汹涌。应当说该片将此类题材推向了巅峰状态,美食符号在此片中呼之欲出,在魔幻手法的渲染之下,仿佛拥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情感。
维系亲情
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与独立意识所不同的是,东方文化更重视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共食往往是维系宗族亲缘和伦理秩序的重要方式,由此而衍生出纷繁人世的家庭悲喜和市井传奇。
华人导演李安的作品《饮食男女》讲述了老朱师傅及其三个女儿的家庭故事。对于鳏居多年的朱师傅而言,每周精心馔备的家宴是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电影甫一开始,老朱就以娴熟的手法在作松鼠鱼、切鱿鱼花、片鸭胗、去椒籽、蒸腊肉、做扣肉、炖鸡汤、包小笼包……各种菜式,川鲁淮粤,无所不包。镜头中朱师傅厨房的刀架里竟插着几十把大大小小、宽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叹服:好个大厨!然而,朱师傅的隐痛却在于,每天馔制各色美食,却全然没有味觉。女儿们终将嫁人,一次次在精美的晚餐上宣布即将离开的消息。几番世情涤荡,女儿家倩留在老宅陪伴父亲,老朱奇迹般地恢复了味觉。电影揭示了美食与生活的真谛:食物有了味道,生活才会有味道。
尽管世事变迁,亲情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同样经典的与饮食相关的华语电影还有谢添的《茶馆》、谢衍的《女儿红》、《花桥荣记》,无论老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一碗清茶,抑或酒坊主人一坛精酿的女儿红,还是台北长春路上的一家米粉店,皆见证了世事变迁的沧桑以及亲情故土的记忆。
同样是以表达亲情为主旨的美食电影,200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乌冬》(Udon)则体现了两代人在饮食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的差异,但其结局依然是东方式的温馨与和解。故事发生在日本乌冬之乡赞歧县,怀揣明星梦想外出闯荡的年轻人松井香助从纽约归来,一事无成,负债累累。他从最初不屑继承父亲的乌冬面馆到最终完全理解了父亲并爱上了这种传统美食。由此我们明了了,世间所有真正美好的食物都是有灵魂的,它不仅见证了往昔时光,而且洋溢着亲情之美。
当然,尽管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用美食表现亲情之美的西方电影亦不乏佳作,如德国电影《美味关系》(Bella Martha)。这部电影中的菜色、音乐和镜头都如此令人赏心悦目。8岁小女孩莲娜思念已故的妈妈,由此患上了厌食症。在这里,拒绝进食代表了心灵的封闭和无助。无论姨妈玛莎煮出多么美味的食品,都无法激起莲娜的食欲。而在马里奥的帮助下,小女孩终于从失去母爱的阴霾中走了出来,重新恢复了享用美食的人间至乐。从玛莎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无论多么刻板强势的女人,都抵挡不住爱的美味关系。情感如同烹饪,原料、配料乃至火候,缺了任何一样,都不能做出香气四溢的美食。
返璞归真
也许每个身处“现代性”迷局的都市中人都有着一份田园牧歌的幻想,即便不能回到古典时代的闲山静水,但至少可以做到每天认真生活,吃朴素美好的食物。在某种程度上,简单纯粹的食物也代表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
日本电影《海鸥食堂》是女导演荻上直子在2005年的作品,该片情节简静,给人澄明静好之感,颇有日本俳句之风。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某个街角,日本女子幸惠开了一家食堂,由此际会了很多有趣的人与事。幸惠的海鸥食堂陈设简单干净,蓝白相间的墙壁,清漆原木的桌椅,案上时有白色菊花点缀。她笃信芬兰人懂得 “有些食物很简单却很好吃”,用心做每一餐日本料理,将新鲜上好的鲑鱼烤到恰到好处,坚持用梅干、鲑鱼和鲣鱼制作饭团。这其中暗藏着生活的禅机,生命中最自然本真的莫过于一蔬一饭,一啄一饮。
影片《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同样也拥有难得的从容美好。纽约证券师麦克斯来到风光如画法国普罗旺斯,叔叔给他留下的大片葡萄园仿佛在静静等待新主人的到来。麦克斯从原来争名逐利的生活中抽转身来,一开始,他感到难以适应。然而他渐渐适应了这片散发着迷人葡萄酒香的土地,新鲜质朴的生活有如葡萄佳酿一般惹人沉醉。该片不仅使人领略了法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那醇美的酒香只有平心静气之人方能深味。
此外,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蒲公英》、香港导演王家卫的《蓝莓之夜》等都能唤起我们回归生活,找寻自我的渴望。无论是一碗用冬菇、火腿和紫菜做成的拉面,还是一份甜美简单的蓝莓派,循着味蕾,我们都可以找到从喧嚣尘世回归恬静心灵的实在理由。
链接1:变态饮食诠释黑色幽默
如果说我们看到的美食电影多数给人以温馨美好之感,那么少数中的食物则给人惊悚怪异之感。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名作《淘金记》(The Gold Rush)中,“煮食皮靴”即是十分经典一幕,浸透了身份卑微,穷困潦倒的小人物辛酸无奈。而英国影片《厨师·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极意表现了暴力贪婪、纵欲等人性之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饮食美学。片中的结局令人惊悚震撼,所谓大餐,竟然是被厨师烹饪过的大盗艾尔伯特之妻乔吉娜的情人尸体,当艾尔伯特尝到绝不能入口东西之时,也是他生命走向终点之际。此外法国电影《极乐大餐》(La grande bouffe)也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欲望被无限放大后的灭顶之灾,一群貌似正常的人竟然死于酒池肉林的饕餮狂欢。这类非常态饮食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性、暴力与欲望问题的忧思。
链接2: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云:“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烹调的差异亦在于此。中式饮食制作被称为“烹调”, “烹”即将食物加工成熟只是中式烹饪第一步骤,然而终点则在于是如何“调”出五味。食材的原味也许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追求调和后的美味。所谓“色、香、味、形、器”五元素的协调,也许正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中重群体,求和谐的理念。此外,中式菜肴极重搭配,诸种原材料要相得益彰方能成其美感。在徐克导演的电影《满汉全席》,周星驰、李力持导演的《食神》等电影中,厨师斗艺有如武林高手过招,各式满汉名馔、海味山珍、冷荤热肴、点心茶食,虽眼花缭乱但却搭配精当。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而西式烹饪则更重原材料的本味,这体现出西方文化中“突出个性,注重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式菜肴以熟菜为主,即使冷盘也要经过精细调味后才能上桌。而西式菜肴则以生、冷菜式居多,所以一道沙拉端上来,无论是色、香、味几乎都保持食材的原味。另外,西餐菜肴的作料远远少于五花八门的中餐作料,食用者可根据个人喜好在餐桌上自行调味,这也体现出人们对个体和差异的尊重。当然了,中西饮食,各有所长,一味强分甲乙也是偏颇的。
《饮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