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因诗成名的美食?
2021-08-15点击数: 编辑:admin
要说历史上因诗成名的美食,就一定要提莼菜和鲈鱼啦!甚至还有“莼鲈之思”的成语流传至今,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想要一品这两样美味。
在《世说新语·识鉴》中记载,西晋惠帝时,留侯张良后人,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张翰被征辟为齐王东曹掾,因此离开家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来到洛阳。
一日秋风起,张翰忽然思念起家乡的菰菜(茭白)、莼羹还有鲈鱼脍(鲈鱼做的生鱼片),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便命人驾车回家了。(其实是不想卷入八王之乱,张翰回家后不久齐王落败,《世说新语》称赞他有见机的才能。)
为此张翰还专门留下了一首诗,《思吴江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结果这首诗歌不仅刺痛了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心,也挑动了他们的味蕾。从此莼菜羹、鲈鱼脍成为了羁宦文人间永恒的创作题材。
尤其是李白赞叹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更使“莼鲈之思”成为每个著名文人必写的话题。
白居易《偶吟》写道: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而元稹一定是行动派,当白居易还在计划的时候,已经写下了美食评论:
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中国唐代文人对莼鲈的热爱,还漂航过海,影响到了当时的日本,嵯峨天皇仿照中国诗句写道: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虽然他可能并没有吃过鲈鱼脍,莼菜羹,只是对月空意淫,但足见莼鲈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后世的苏东坡、辛弃疾、米芾、陆游等等都写过莼鲈之诗。
同时诗歌也成为载体,将这两个美食流传至今,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还专门探寻过“莼鲈之思”提到的这两个美味。
除莼鲈之外,其他诗歌中流传的美味还有!
荔枝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写道: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于是荔枝这种水果因杨贵妃和这首诗而闻名天下,甚至“妃子笑”还成为了荔枝中的一个著名品种。
后来大文豪苏轼在《惠州一绝》中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因为这位著名吃货的推荐,荔枝更成为了水果中的珍品。只要提到荔枝,就会有人想到这两首诗,一提起这两首诗,就会想吃荔枝。
河豚河豚这种能致人死地的剧毒食物,却让不少大饕趋之若鹜,和诗人们的宣传不无关系,他应该算是比较早的网红美食吧。
让河豚成名的诗中,最有名的就是吃货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过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对此却感到了怀疑:
食肉遗马肝,未为不知味。
食鱼必河豚,此理果何谓。
非鳞亦非介,芒否则皮如蝟。
见形固可憎,况复论肠胃。长得就让人不舒服,这东西会好吃吗?不过他的诗中也给出了当时人的答案,“食鱼必河豚”,看来长得丑,有剧毒,依然没能阻止大多数人对河豚的痴迷。如宋代李曾伯就写道:
午食河豚晚食鲈,两鱼风味绝悬殊。
怀归未必因兹品,适口何能计此躯。
春岸荻芽常喜有,秋风莼菜不愁无。
笑他俗子甘鳅鳝,为此杯羹戒不虞。
猪肉还要提我们的吃货文人苏东坡,他不仅好吃,甚至还可以说改变了中国人的某些饮食习惯。在苏东坡生活的宋代,牛肉是轻易吃不到的,富贵人家一般以羊肉为主,至于穷人大多以素食,偶尔吃肉是鸡鸭鱼甚至是狗肉,有什么吃什么。不过无论是穷富,中国古代都是绝少吃猪肉的。因为那时候劁(阉割)猪技术还不是非常流行,猪肉是又硬又骚臭,烹饪时还特别废柴。
直到苏东坡的出现,他不仅好吃,还研究吃,发明了很多猪肉的食用方法,如今天著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等。他还专门写过一首《猪肉诗》:
黄州好猪肉,低贱入粪土。富贵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吃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此之后,猪肉才逐渐流行开来,进入中国古人的菜单之中。
中华民族即是一个好吃,也是一个懂得生活,善于将日常融入到艺术中的民族。所以在我国的艺术作品中,关于美食的记载数不胜数,也有很多美食因此流传开来。
篇幅有限,以上只是我现在想到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一定还有其他的因诗闻名的美食,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