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美食 > 正文

兰考有什么特色美食

2022-05-19点击数: 编辑:

1,批发街鑫鑫浴池胡同口的牛肉煎包。2,火车站对面路西的中华小吃馆。3,老十字街的清真大、小烧饼,味道好品种多,价钱又便宜。4,东方经典对面的上当一回。5,上当旁边的姐妹米线。6,大会场路口的草原鸡柳是兰考这几家鸡柳里面最好吃的。【兰考】1,兰考,河南省直管县,东临京九铁路,西依京广铁路,距新郑国际机场仅需1小时,距世界不冻港口连云港只需4小时。2,兰考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3,兰考享有省辖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辖1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1个商务中心区。4,1954年,兰封县(现城关镇)与考城县(现堌阳镇)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兰考县有什么风土人情?

兰考县的风土人情有两种,分别是婚姻礼仪文化和民间风俗独和独具特色。

1、婚姻礼仪

兰考县婚姻-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2、民间习俗

兰考县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

兰考县上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扩展资料: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大体位于黄河南岸,西邻开封市祥符区,东连商丘市民权县,北邻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南接开封市杞县,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

兰考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6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度。全年日照时数2529.7小时,平均年降雨量678.2毫米。

截至2017年末,全县共有民营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出场次720场,艺术表演场所2个,演(映)出场次300场;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180次;文化站16个,组织文艺活动90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考县

兰考风情   一、悠久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兰考县紧靠黄河,很久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相传黄帝蚩尤曾途经县境,黄帝的儿子青阳氏(郭沫若认为是少昊氏一酋长)死后埋葬在青陵岗,即今本县红庙镇青龙岗村。再根据县境及其附近的伯牛岗(杞县崔林河东岸)、牛牧岗(民权县双塔东)、窦固堆(东明县境内)等地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迹证明,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古时候,今兰考县境属豫州之地。西周时期,其西部属卫国,东部属戴国。历来分别设置了东昏县和谷县,进而演变为兰阳、仪封和考城三县。今日兰考县就是由历史上的兰封(由兰阳、仪封合并)考城两县合并而成。    二、灿烂文化    兰考素称“孔子过化”之地、文荟之乡、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人志士和在此为官做事的外地贤达名人,他们不但留下了蜚声遐迩的政绩,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同时,历代还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典故,虽然大都不复存在但至今仍为人们怀念和称颂。  重文资教、蔚然承传。兰考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且素有讲学之风。远在春秋之季,就有孔子周游列国,由鲁适卫至南鄙仪邑村人请见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汉代的史弼讲学,有学生数百人。杨伦讲学,弟子达千人以上。由于历代重视文化教育,培养造就了许多文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兰考历史上辟荐、科举的人士达1400多人,其中进士、举人就有319人。考中文状无的有王鄂(元)、考中武状元的有杨廷弼。  名著佳作,通古鉴今。历史上,县内文人志士的著作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1种。这些著作由于受社会时代的局限,带有很强的阶级性。有不少著作宣扬忠君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树碑立传,但也不乏对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同情和呐喊。如:封人请见(论法、八佰)、上治河蔬(明潘季训)、谕屠牛文、催租吏、座右铭等。  昔日胜迹,二十四景。勤劳智慧的兰考人民不但缔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遗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名胜古迹,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名胜古迹被河水淹没,昔日的巍巍壮观荡然无存,只有空名或美谈流传下来,被后人称颂和怀念。最有名的是三景区二十四景:兰阳八景是秦台烟柳、马蹄渔唱、白山樵歌、韩陵晓月、黄河旧迹、东昏废城、留侯遗冢、陈平古庙;仪封八景是景文故宅、琉璃圣井、金花女营、归城晓月、楝宛春花、挖泥落雁、青陵樵唱、黄渡渔歌;考城八景是盟台夕照、仙观飞霞、江墓秋风、李祠雨露、傅塔明檐、梁村曲水、古道柳烟、沁河桃浪。   遗迹难觅、典故长存。兰考县境内有许多古迹,大多无迹可寻,但却留下了有趣的典故,至今仍令人们难以忘怀。较有名的古迹有:请见亭、庄周故里、渡蚁桥、丁岗康王庙、老君堂、铜牙城、白茂岗、豹陵、尖冢等。 [编辑本段]地方民俗  生活在兰考的人们,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方言。   民间习俗    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节日方面。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下”初一的头一天贴对联、年画,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除夕晚上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圆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在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男女均穿新衣服,凑在一起聊天,庆祝一年开始。  灯节 又称“元宵节”,民间叫“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   清明节 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  端午节 当天以艾悬门,吃粽子、炸油条、走亲戚。  门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媳妇起娘家。  中秋节 节关买月饼、水果、当天做火烧,晚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一起吃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十月一 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奠,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用枣子,杂粮煮的粥,叫腊八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祭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出生 水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内家门不贴春联。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