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问答 > 正文

中国人去博物馆看些什么?

2022-12-04点击数: 编辑:

可惜的是,这样宝贵的资源,方便的享用,前来参观的人还是不多。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观众方面是看热闹的居多,追求提升文化素质的较少;办馆方面的问题是,只是满足于把门打开了,没有考虑如何把高深的文化艺术展品用最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如果两方面都不给劲,这些场馆的门就算白开了。

首都博物馆里的藏品

1868年,法国神父韩伯禄到上海创建了徐家汇博物馆,馆品主要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之类的标本。该博物馆不收费,也不用领取门票,跟管理方说一声就行。这可能是中国境内首家免费博物馆了。另外,像1875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也不收费。但是,1883年前开放的华众会博物馆收费。

从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到今天已经3年了。但现实是,收费,不一定人少,免费,不一定人多,一般而言,去免费博物馆的当地人很少,大部分是游客。中国的游客很多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免费博物馆对其而言只是一个景点罢了。

即便是故宫,很多时候人满为患,而且它可看的东西确实独一无二。不过,这乌泱乌泱的人群中有多少是看门道的?有多少是看热闹的呢?后者也许要多一点。更多的人参观博物馆是为了猎奇,属于旅游行为,而非获知过程。如果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博物馆缺少特别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东西,无法满足公众好奇心,无法满足他们猎奇的心理。

另外诸如动植物博物馆、艺术品博物馆,需要较高鉴赏水平,而中国的民众大部分还只是对历史人物之类的、鉴赏门槛较低(其实不低)的博物馆感兴趣。

为什么呢?过去,我们的博物馆很大程度上被当做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这导致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藏品介绍、推广理念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观众看不明白,或者无法深入了解。一流的展品没有用一种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很多博物馆对展品的说明,无非是出土时间、出土地点、叫什么名字,很多时候连用途也不说。对于一个大学考古系的毕业生来说,足够了。但这样的观众简直比藏品还稀缺。

这就牵扯到博物馆的定位问题,到底是给谁看的,是给业内人士看,还是给社会大众看。如果是后者,那就要用通俗的语言来阐释藏品内容。事实上,很多博物馆都有讲解员,不过都收费,而且讲解偏于程式化。现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请志愿者来讲解,他们的语言更通俗,也有热情。

即便如此,观众在大多数时间仍是隔着玻璃看看展品,听听讲解,然后在门口拍张照片完事儿,能自己动手动脑做的事少之又少。

博物馆应该像市民广场一样,通过其文化特性集聚人气,让来者在这里能亲身参与,或者自由无碍地获取新知,再借助人气把文化特性发散出去。在苏州的昆曲博物馆里,经常有爱好者穿着戏服来唱戏。当经典的《牡丹亭》在寂静的博物馆里响起,人们在古物的簇拥中听古戏,实在是一件让人震撼的事。在这个氛围里,观众的疏离感就没有了。

还有,博物馆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比如给游客提供一些线索,在规定时间内寻找到目标文物并拍照,就像寻找彩蛋一样。最先完成的可以安排小小的奖励。这非常适合朋友聚会或者家庭活动。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看热闹、凑热闹、装文化人是公众去博物馆的大多数理由。而那些混杂在如菜市场一般人群中的极少数懂艺术者,也就只好在人头攒动中走马观花了。义君

中国人有众多让世界惊叹的博物馆资源,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两者完美结合,必将为中国文明乃至世界进程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博物馆为民众敞开了大门,免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应该是完善设施,增加互动,加强宣传,增添内容等,让我们众多的关注愿意走近博物馆,更愿意在博物馆中得到熏陶,让博物馆业得到发展,推动文明进程,这就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倪卫校

河南博物馆从我上大一的时候都已经免费对外开放了,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去过博物馆,尽管离我工作生活的地方仅有几步之遥。印象中博物馆陈列死板,物品没有吸引力,主要是对它们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兴趣走近她。程鹏丽

在办馆者处于应付,观众处于凑热闹的前提下,场馆的陈列物品还不如封闭起来留给后人吧,减少点损耗成本。李斐

不能仅仅去找观众的原因呀,要知道博物馆也有责任的。现在很多博物馆由于免费开放,没有办法去赚钱了,于是就将大部分珍贵文物给藏起来,仅留一小部分文物在外面展览。而观众也不是傻子,你摆那么多价值极低的东西在那里糊弄观众,就不要去声讨大家不去认真的观看。李特

都说不分三六九等,可现实生活中到处体着不平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确增多了前去凑热闹,走马观花的游客,满足了猎奇心理,也实现了一饱眼福的愿望,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宝贝被陈列的有多少,只有业内人士知道。文物确实是需要保护的,现在很多人的文明素质并不高,而且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刘鹏飞

确实如此,跟大部分国人一样我也是到哪首先就想到的是拍照。林冉冉

很多时候也想停下来,可是时间短,行程紧,拍张照后等回去闲了再品味。林冉冉

从小生活在北京的人,鲜有几个真的逛过故宫博物院的,即使是外出游玩,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博物院里。我一直不明白这些出土文物除了时代感、沧桑感、人文感,这类虚无飘渺的价值外,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每年还是会特批考古,现场挖掘,劳民伤财。我一直觉得很多人是靠考古混口饭吃而已,因为研究的人不多,大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他们术业有专攻,拿文物当金饭碗罢了。我看不出文物博物馆会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帮助,毕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只有凤姐一人。严颜

总的来说就是我国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人,我们的祖先留下来很多珍贵文物,但是一般人都不明白它的珍贵所在。我们在欣赏一个东西的时候,应该透过实物看到它本身的意义所在。现在大家出去旅游基本上都是跟团,可是我们的导游非常的功利,变着法子只顾游客掏腰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汪兰

说到底还是一个定位问题,就我自己来说,最不喜欢看的旅游景点之一就是博物馆,你说我肤浅也好,没文化也罢,我实在是对那些历史文物不感兴趣,至多会对有明显特点的展览品表示出好奇心和新鲜感。我一个大学女同学就非常喜欢历史博物馆,她和她父亲隔几个月就会去当地博物馆游览一番,看看是否有新的陈列品出现,去她家乡旅游的时候和她一起去博物馆,我哈欠连天,她饶有兴致。就这点来看,我觉得博物馆还是应该免费,对于我们这种人群来说可能无意义,但是对于真正爱好历史的人来说,那才是一个真正的学术研究之地,而不单单作为商业景点存在。胡倩

对于没有太多知识储备和艺术欣赏教育的我们来说,去博物馆跟逛庙会没有太多的差别,可以看到了好东西,总比没看过要强。小王

好的东西,虽然说不出哪里好,却也能觉出好来。然后会念念不忘,兴致起时上网问问度娘,或者找些书来看,下次碰到相关的东西,就会引出上次的引子,循环往复,然后变成了兴趣。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的人多也好,人少也罢,都是游客的自由。博物馆应该多想想参观者需要的比如安排免费讲解,至于各种花头的活动实在于博物馆无益许多文物是不宜一直暴露在闪光灯下的。夏阳

大赞这篇文章。去免费博物馆的多是游客,我就是这之一。记得去西安的时候,大清早六点起来巴巴的排队领票,觉得要是不去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看一眼,就像白活了一样;可国博免费开放也有些时日了,还一直都没列入计划中。还记得两年前的片子《博物馆奇妙夜》吗,那样的博物馆才是知识的传播、普及与交融之地。而中国的各类博物馆,都是一副学究气,死气沉沉,站在学术制高点上拒人于千里之外。免费开放只是公民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如果让人们像逛商场那样喜欢逛博物馆,还有许多路要走。杨菁

现在的博物馆,主要是互动性比较差,自然不能吸引人。而北京科技馆,虽然算不上是博物馆,却因为其超强的互动性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一旦找一个借口,肯定会再次去的。要找借口的原因,一是门票比较贵,一是小孩居多,大人一般都有小孩陪,感觉自己的年纪比较大,不适合去。不过,那里真的很棒,建议大家有空一定要去玩。龙在天

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历史的东西,观众更多的是了解古代的祖先生活和创造的远古灿烂文化,还主要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们的奢侈文化。近代的较少,现代的更少。我想,应该添加些近现代的科技发明会好一些,使得观众通过参观,对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有个简洁大致的了解,以此为契机,更给人们一个激励,为改善生活而发奋图强的后感。栗彦卿

博物馆不论是展品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是在参观博物馆切身感受的,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对博物馆及其展品有很深的了解,在参观的时候也就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下,博物馆的教育价值还是不能完整的体现。

看着这些展品,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博物馆却对我们一一说明,粗略的介绍也能大家走马观花的来一趟,确实是一些浪费。

现在为了体现文物的教育价值,让更多人的了解背后的故事,很多人也是致力于文物故事的研究和分享工作,最近使用了“超级博物馆”app,至少能解决你看不懂文物的困扰,AI技术识别一下,就能出来大量的文物故事,新奇有趣,还带语音讲解,好听好玩。

也算是解决了大家去博物馆看不懂文物的尴尬。

标签:

版权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