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奥会的C位场馆“冰丝带”,藏着哪些有趣的秘密?|探秘冬奥场馆
2021-04-15点击数: 编辑:admin
这个冬天,最火的运动非滑雪莫属。年前,网红竞相打卡的滑雪照,让人直呼salute。年后,各路明星或笨拙可爱或大秀技术的滑雪视频,又为滑雪运动“种了一片草原”。
伴随着冬奥会的倒计时,各类冰雪运动肉眼可见地火爆起来。那么,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将有哪些推陈出新的有趣之处?别称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如何实现了“丝带飞舞”的壮美景观?“一整块冰”、“最快的冰”、“智慧场馆”……这座兼具黑科技与艺术美的奥运场馆,到底藏着哪些有趣的秘密?
为此,凤凰网旅游邀请到北京冬奥会的C位场馆——国家速滑馆的总设计师郑方,为大家全方位解答“冰丝带”背后的故事。凤凰网旅游将推出探秘冬奥场馆系列报道,持续报道场馆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采访:吴吉明
01 冰丝带的秘密
去年圣诞节,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完工并且验收通过,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和“丝带飞舞”的标杆性创举。在冬奥会期间,这里将诞生14块金牌。
相较于国家速滑馆这一“大名”,它的昵称冰丝带似乎更令人亲近。据国家速滑馆的总设计师郑方介绍,冰丝带这一梦幻的名字,是由3360块玻璃共同拼成的。外墙曲面由高到低盘旋而成的22条“冰丝带”,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而“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
关于这一设计理念,郑方表示:“我预想的冰丝带表面是轻盈、透明的,所以弯曲的玻璃幕墙是冰和速度理念的一个主要载体。”
据郑方介绍,冰丝带双曲面马鞍形的天幕,不仅是全世界体育馆中最大的单层正交双向索网结构,紧凑动感的造型,绿色节能的同时还保证了观众看台的需要。
在轻盈剔透的冰丝带内部,平整地铺陈着一块约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它不是常规的两块标准的冰球场地,而是内场可以全部做成冰面。场地分成5个制冰的单元,其中大道速滑比赛是其中最重要的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内部还有一个300米的训练道,和另外三个单元,根据日常运营需要来制冰。”
在郑方看来,整块冰的设计,提供的未来可能性是无限的。“小朋友们去后海或者昆明湖,都有非常巨大的冰面,很多人可以一起滑冰。国家速滑馆这么大的空间,也为赛后的多功能活动,比如文艺演出、企业活动、品牌活动等,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富有想象空间的一个地点。”
这里不仅极富想象力,同时还是一块颇具创造力的舞台。据郑方介绍,“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最大规模的一个人工冰面系统。关于二氧化碳系统,我特地问过北京冬奥会的制冰师马克。马克认为,使用二氧化碳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提供了更精确的控制冰面的机会。”
郑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道速滑的冰通常来说是在零下8.5度左右,国家速滑馆采用的制冰系统可以非常精确地来调节温度,从而更精确地控制冰的表面硬度。”而这,恰也是冰丝带之所以被称作智慧场馆的体现。
此外,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上还融入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将场馆制冰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180万度电。
02 为什么要修建冰丝带
事实上,国家速滑馆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的C位场馆,还是本届冬奥会市区内唯一的新建冰上竞赛场馆。
据郑方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场馆大部分都是多功能体育馆,体育场地都是以体操场地、冰球场地、篮球场地为主。大道速滑需要400米的冰道,是室内需要最大比赛场地的奥运项目,而现有的体育馆,则没有如此大的尺寸。
早些时候,速滑是在室外比赛的。相较于室外,室内不再受自然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提升运动安全系数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道速滑比赛运动员越来越快的记录。郑方坦言,国家速滑馆是一个为大道速滑比赛而生的冰上专业项目的场馆。“每一届新的冬奥会,如果城市里面原来没有这么大尺度的速滑馆,都需要新建。咱们北京也一样,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室内空间来安排400米冰道,所以成为北京赛区唯一一个新建的冰上竞赛场地。”
冰丝带开阔的空间,为赛后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郑方解释道:“冰丝带为赛后进行了三个重要方面的预留,一个是比赛大厅,它为赛后的活动预留了非常充分的条件。举个例子,屋顶接近2万平方米,分成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可以吊挂1个30吨的斗屏(悬挂在场馆中的巨大屏幕,方便场内每个人抬头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屏上播放的内容)。在这么大的空间里面,无论是在中心,或者在其他4个不同的部位,都可以搭建演出的舞台。”
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冰丝带,能容纳12000名观众。其中高区的4000多个临时看台,也为赛后做了预留,“观众看台包括比较低的预制混凝土永久看台,还有高区的临时看台,根据赛后运营的需要,可以拆除高区的临时看台。在拆除之后的空间里面,能够容纳标准的冰场间,就像水立方17000个座位,在赛后变成了6000个永久座位一样,为赛后提供了丰富的运营空间的潜力。”
赛事期间有大量的竞赛管理、媒体,以及工作人员的空间,冰丝带把这些全部做成统一的、通用的空间。通过临时隔断来满足冬奥会赛时的管理、办公需要。赛后,这些空间都可以转变成为市民服务的体育培训。
在众人眼中,国家速滑馆是一幢兼具“黑科技”与艺术美的奥运场馆,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还是会回归至建筑本身。
在郑方看来,设计速滑馆还带来非常大的认知上的提升——大道至简。“当建筑和我们使用的人交流,它会呈现一个单纯的状态,给人最直接的体验。我们不希望建筑复杂和不能理解,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系统或者是结构设备体系,它跟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终是为提升我们每一个人在建筑里的体验。”
单纯、有力,直指人心,这或许就是冰丝带的有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