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文化,由来?
2022-04-21点击数: 编辑: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传说轩辕黄帝有一个叫玄嚣的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天子,因为修炼了太昊之法,所以还被称之为少昊。少昊在位80年,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少昊的第41代嫡孙就是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先)。史书记载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氏孔”,自此他的子孙就都姓孔了。孔父嘉的第四代也就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是宋国(现河南省和江苏省的交界)的贵族,为躲避内乱去到晋国,后又定居在鲁国。因此,孔家丧失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的特权。并在鲁国做官得到了叫做“防”的村子,据说防叔重建了孔家。孔子的父亲作为在这个鲁国重建的孔家后人降生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纥)是鲁国位置不太高的武官,颇以勇武著称。叔梁为统称,直到后来成为陬邑大夫。大夫是周代的官名,比士高一位。叔梁纥娶鲁国人施氏为妻,生有九个女儿。据说他的妾也有好几个孩子。可是,生下的儿子孟皮腿有毛病行路都很困难。就这样的话难以继承家业,做父亲的当然会不满。为此,步入老年的叔梁纥娶了年轻的颜微在。当时,已过64岁的婚姻被认为是与“礼”不相称的。况且,叔梁纥既有正妻,还有妾。所以,后来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把这段婚姻称之为“野合”(不符合礼仪)。据说,孔子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公元551年9月28日,因他是秉受尼山的灵气所生,取名叫丘,号称仲尼。从小活泼可爱,啼声洪亮,父母爱逾拱璧。孔子3岁丧父,继承母教。虽家境贫困,但教育孔子演习礼仪以明志,学习技能以谋生,严格要求,其能使成大器。年事稍长,为了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就从事各种劳动,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经受克服困难的磨炼。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时代已经自觉地开始勤奋求知,树立远志。17岁痛失慈母,寻及父墓,合葬于防山,即今之梁公林。19岁娶妻宋之亓官氏,次年子孔鲤生。是年在三桓(即三卿)之一的季孙氏家做委吏,管理仓库,以公正无私著称。21岁改任管理畜牧的秉田,认真负责,显示了治事的才能。孔子少年时艰苦备尝,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勤学好问,学无常师。勤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探求真理,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全才的有志青年。29岁学琴于鲁国琴师师襄子,反复领会,深探意境,以求其精。30岁已成精六艺、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渊博学者,开始首创私学,施教授徒。坚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导致声誉日隆,逐渐成为古今敬仰的伟大教育家。自称“三十而立”。34岁在周都,问礼于老子,增益文物、政治、为人等知识。35岁因鲁乱适齐,途遇女子,亲人被虎噬死但不愿离而他去,因之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在齐闻“韶”乐,而至“三月不知肉味”。37岁返鲁,直至50岁。治学施教,修诗书、定礼乐,声名大振,弟子日多,很多精辟的论述、传世名言,成于此时。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确定了坚定不移的人生观,掌握了客观发展的规律。51岁,鲁定公九年,受命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这是孔子初次为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形成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一年后升任小司空,再升大司空,兼摄相事。在齐鲁夹谷之会中,破坏齐国阴谋,迫使齐君谢过,归还侵鲁大地。孔子为大司寇后,鲁国大治,正化盛行。鲁国得治,齐国大惧。乃选美女80人,文马30驷(120匹),以馈鲁国。君臣受惑,怠于政事,多日不朝,疏远孔子。孔子失望,离鲁遁卫,开始了为时14年的周游列国,直至68岁,鲁哀公十一年时,方告结束。返鲁后继续聚徒授业,专心治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所谓三千是指前后受业弟子的累计总数,并非同时受教。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孔子连续痛失亲人爱徒,年老力衰,打击过甚,尤其对颜回、子路之死尤其悲痛。73岁,孔子病重,自知不起。一天早上,他扶杖站立门前,叹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朽乎?”哲人自此,寝疾七日而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死后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孟子说得好:“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在中国孔子也被称为“孔夫子”,在古代“子”是对男子的敬称,本名是丘。“夫子”是“长”的意思。孔子的子孙直到第7代都是独生子,没有旁系,终于从第8代开始家族繁荣了起来。关于孔家的人数,还没有正确的数字,但在曲阜,自称姓“孔”的人也很多。